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股市新鮮人看過來!善用「普惠金融」的理財寶劍

台灣銀行家 2020-09-07 10:08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圖/Shutterstock)

採訪、撰文:張舒婷

對於剛開始理財的股市新鮮人來說,ETF 是容易上手、又不會慘虧大賠的入門工具,學習使用 ETF 這支尚方寶劍,你就能打通「普惠金融」的任督二脈!

知名的 33 歲歌手韋禮安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自己早在 3 年前就為了退休生涯鋪路,以 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來投入市場,甚至爆料今年 3 月全球爆發股災時,自己大舉逢低買進 ETF,買到快把現金花光光。韋禮安的投資方式受到不少財經專家肯定,大讚他的方法與觀念適用於多數人,也讓 ETF 成為更多投資人之間的熱門話題。

ETF 是根據固定的市場規則去操作,追蹤特定市場、指數或「一籃子標的」的表現,沒有專業經理人的主觀判斷在其中,所以又稱為「被動式基金」,同時達到分散投資的風險,不被單一標的之漲跌直接定生死的效果,也被視為「佛系投資」的懶人首選工具。

ETF 受益人數大成長

近年來,國內 ETF 商品可以說是投資界的寵兒。2003 年,國內第一檔 ETF 元大台灣五十(0050)掛牌上市,到 2014 年底只有 23 檔,也就是說,這 12 年內平均一年發行不到兩檔,不過後來趨勢慢慢轉變,2016 年,國內一年之內新發行的 ETF 就有 20 多檔,2017 年更是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整體檔數突破了 100 檔,如今已超過 200 檔。

根據統計,國內持有股票型 ETF 的受益人數在今年上半年達到 112 萬人,不但比去年(2019)年底的 80 萬人增加了逾 30 萬人,還創下歷史新高紀錄。

ETF 檔數的急速成長,也帶動整體 ETF 的資產規模與成交量飆升。投信投顧公會的統計顯示,2014 年國內 ETF 的資產規模為 1,600 億元新台幣,到今年 7 月已超過 1.86 兆,成長逾十倍,成為台灣最大的共同基金種類。

「透過 ETF 來投資,可以獲得 70 分的起始水準,雖然不見得拿到 80、90 分,但不需要擔心會掉到 60 分。」粉絲團有超過 16 萬名擁護者的知名財經部落客市場先生(Mr. Market)認為,ETF 追蹤著指數而走,它表現最好時,通常就與追蹤的指數一致,雖然未必有超額的報酬,不過也不會低太多,對於年輕人或投資新手來說,ETF 操作簡單,不需要頻繁進出,不僅能保持生活品質,而且能長期參與市場的成長。

存股、存債、存「原型 ETF」

再者,由於 ETF 沒有人為的操作,其管理成本相對低,整體費用自然比較便宜,這也成為影響報酬率的關鍵。市場先生指出,在共同基金中,能夠打敗大盤的約莫一半,但若將投資時間拉長到 10 年、15 年,扣掉手續費、管理費後還贏過大盤的,就屈指可數了,ETF 則相對沒有這樣的問題。

不過,隨著國內掛牌上市的 ETF 越來越多,許多商品雖然名為「ETF」,但其實變化多元,連結的東西也越來越複雜,操作難度自然也提高了。投資人若想透過這些 ETF 來「淘金」,最重要的是先了解不同 ETF 的內涵,以及分別適合什麼樣的投資人。

「原型 ETF」是目前 ETF 商品的主流,對於許多中、長期布局市場的投資人來說,也是再熟悉不過的商品,又可分為股票 ETF、債券 ETF,前者追蹤特定股市指數或一籃子股票,後者追蹤特定債券指數或一籃子債券。投資人不妨將這種原型 ETF 想像成「直達列車」,載著投資人直達目的地(追蹤的股市或債市),屬於性質最簡單易懂的商品。

隨著國人之後逐漸建立起「存股」、「存債」的概念,不少中長期投資人從存股、存債轉變為「存 ETF」,或是像定期定額買基金一樣,定期定額買進 ETF,如此一來,即使面對市場下跌的空頭壓力,但因為買進的平均成本不斷下降,所以只要耐心等價格回漲,便能進入「市價大於平均買進價」的獲利階段;也有不少人會像韋禮安一樣,判斷市場來到相對低點後,再分批買進。

台灣人最耳熟能詳的原型 ETF,莫過於 2003 年問世、追蹤台股 50 檔權值股的台灣五十(0050),以及 2007 年掛牌上市的元大高股息 ETF(0056)。喜歡海外市場的投資人,也有很多選擇,像是喜歡美股的可以買追蹤美股的 SPY、VOO 等 ETF,想買中國股市的則可以選擇連結中國 A 股的上證五十 ETF、連結滬深 300 指數的寶滬深 ETF 等。

交易型 ETF 只宜短線進出,長抱成本高

除了原型 ETT 外,最近 4 到 5 年來,「變型 ETF」的買氣展現了更驚人的成長力道。

變型 ETF 又名為「交易型 ETF」,包含反向、槓桿、商品三種。反向 ETF 的表現與追蹤的標的相比,若標的下跌,反向 ETF 就會上漲,許多有避險需求的投資人會選擇這種 ETF;槓桿 ETF 的名稱常可見到「正 2」,正 2 就是 2 倍的意思,標的物上漲 1%,該 ETF 會上漲 2%;商品 ETF 則投資其追蹤商品(如石油、黃金、黃豆)的期貨表現。

今年讓國人最趨之若鶩的變型 ETF,莫過於石油 ETF 了。今年上半年,在武漢肺炎病毒疫情的衝擊下,全球原油需求下滑,加上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大打石油戰,導致油價呈現斷崖式的崩跌,看好油價將觸底反彈的投資人,紛紛搶進石油相關 ETF,以最具代表性的元大 S&P 石油 ETF 為例,今年上半年的受益人數就激增了快 9 萬人,僅次於元大高股息 ETF 的 12 萬人。

儘管變型 ETF 炙手可熱,但不少投資人應當建立的觀念是,不論是反向、槓桿或商品 ETF,都不像原型 ETF 這種直達列車,而是載著投資人「沿途靠站後再採買、賣出相關標的」的車種,買賣的標的以相關期貨為主,比方說反向 ETF 就買賣放空的期貨,商品 ETF 就買賣商品的期貨。

問題就在這裡:期貨、現貨之間是有價差的,所以變型 ETF 未必能直接反映現貨價格的漲跌,而且不同標的到期的時間點也不一樣,也就是說,就算投資人看對了方向,但也可能因為到期了而被迫要轉倉(結算本月期貨,改買下個月期貨),必須每日重新平衡計價,頻繁地調整期貨持倉部位,其管理費、轉倉與交易成本也相對高。

所以,傳統 ETF 適合長期投資,變型 ETF 卻完全不同,抱得越久,轉倉的風險越大,要是轉倉時報酬不高,再扣掉管理費、交易費等費用後,認賠出場的可能性很高;如果績效只是剛好打平,基本上就等於賠錢了。

以追蹤西德州原油價格的元大 S&P 石油正 2ETF 為例,由於今年油價的跌速超乎預期,美國原油期貨價格甚至來到史上第一次負數,也導致元大石油正 2ETF 的淨值暴跌,兩度觸及下市標準,直到金管會為此增訂期信基金遇到「特殊事件」可豁免清算的規定才解套,確定在今年 9 月底前都不會下市。

不過,也因為如此,台灣的投資人「賭一把」的投機心態更加濃厚,看好這檔 ETF 是正 2,認定西德州油價漲 1 元,ETF 的價格就會「乘以 2」漲 2 元,便瘋狂地進場搶購,導致該 ETF 溢價幅度最多一度超過 400%,也就是說,當時投資人以超過 4 塊錢的價格買進了只有 1 塊錢價值的資產,即使可能下市也在所不惜,但日後就算原油反彈,溢價買入的人還是極可能套牢,這種行為已經不叫投資,而是賭博了。

訂定投資期限,仔細規劃投資策略

因此,一般來說,專家都會建議,傳統的原型 ETF 適合中長期投資者;變型 ETF 適合短期操作,不宜長期持有。市場先生提醒,投資新手最好不要操作變型 ETF,不小心受傷的機率很高。

不可否認的,ETF 改變了台灣投資人的交易行為,也讓更多財力有限的年輕人有了參與金融市場的選擇,也算發揮了「普惠金融」的精神,即便像韋禮安這樣無暇研究的投資人,也能夠明確地透過 ETF 來布局市場,為退休規劃做準備。

中長期投資人若確定要透過 ETF 來做投資布局,市場先生建議,需要先好好思考自己的投資期限,因為這會影響一個人的投資策略,比方說,一個人如果設定自己未來有 20 到 30 年都會在投資市場中,那即使市場在短期間內下跌超過 20%,邁向熊市,對他來說只是必經的常態過程,此時還不失為好的進場或加碼時點。

不過,許多年輕人沒有思考這件事情,投資期限可能只有 1、2 年,甚至幾個月,不但投入的資金有限,更可能因為結果不如預期就賣出,最後卻賣在最低點,或是錯過股市的長期成長。

至於短線投資人若想操作變型 ETF,進場前先留意一下折價與溢價幅度,而且操作之前最好就要設定停利點、停損點,並嚴格遵守,方為上策。

 來源:《台灣銀行家》 2020 年 09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