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孔祥重】資工領域華人學者 AI推手作育英才接軌國際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0-11-08 14:10
撰文/林潔玲
AI 人工智慧是下世代科技發展的主軸之一,工研院新科院士孔祥重,多年前提出陣列式平行理論(Systolic Array),影響及促成今日 AI 加速器的問世;他協助臺灣資通訊前瞻計畫、創辦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培育超過 6,500 個 AI 人才,更為產業邁入 AI 人工智慧時代提供豐沛的能量。
1997 年「深藍」電腦打敗世界西洋棋冠軍,2017 年「AlphaGO」擊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圍棋手,兩場電腦戰勝人腦的里程碑,相隔 20 年,而 AI 人工智慧被視為是未來 10 年科技發展,乃至人類文明演進的關鍵動力。
孔祥重被視為是全球資訊工程領域,最有影響力的華人學者之一,在 70 年代所提出的陣列式平行理論,直至近年仍被 Google 應用在 AI 晶片上,作為 AI 加速器的架構,影響相當深遠。
他在資訊科學領域傳道授業逾 40 年,桃李滿天下,不僅獲聘為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國內外大公司顧問,除了臺灣,新加坡也向他求教國家科技發展的策略。
事實上,孔祥重從大學到博士讀的都是數學,卻因緣際會踏進資訊工程領域。求知若渴的他,面對當時仍屬全新領域的學門,毫無畏懼,反而如海綿般吸收新知,正是因為積極求知,才能在天時、地利、人和俱足下一展長才。
勇於跨新領域 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1970 年代,時值美國達成越戰停戰協議、華裔功夫明星李小龍逝世,影響今日科技發展的電腦(又稱計算機)蓬勃發展,而積體電路(IC)的發明,則大大地降低了電腦生產成本,電腦從此開始走向千家萬戶。
「當時大眾多認為電腦科學只占生活一小部分,日後才發現,整個社會文化都與電腦科學相關,社會有多大、電腦科學就有多廣,」孔祥重回憶當年一頭栽進電腦科學領域時,仍難掩興奮。他是國立清華大學第一屆數學系畢業生,後負笈美國,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師從指導教授特勞布(Joseph Frederick Traub),卻意外走進豐富多采的電腦世界。
孔祥重表示,剛到美國唸數學非常辛苦,理解一道題目可能就得花上 2 年。主攻電腦科學的特勞布,相當看好這門科學的未來,便領著學生前往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創建計算機科學系,孔祥重也順勢接觸新領域。從數學到電腦,他獲得全然的釋放,固定每周六花 3 小時到學校圖書館,把電腦科學從理論到系統的期刊論文全部看過一遍,18 個月就拿到了學位。
「當時的電腦科學是全新領域,論文量不多,題目也多沒人做過,」孔祥重感嘆,對照今日資訊科學隨時有上萬種系統理論,資訊量多太多,要全部讀完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學術的追求上,孔祥重相當重視環境、時機的影響,若能在好的時機、切入對的研究題目,「機會來臨時,準備好的人就有機會一躍而上。」
Be a Thinker 創造獨特價值
「我常常建議學生,Be a Thinker,要安靜下來,才能聽見上帝的話語,」孔祥重語重心長的說,儘管很多事情不能強求,但若能把自己準備好,機會來時就可以馬上行動。
孔祥重進一步說明,現在的資訊太多,傳統的學習已經不太夠用,比較有效的方法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思考」,再用自己的想法去學習,補思考的不足。
孔祥重強調,無論學習或工作,都要給自己深思的機會,傾聽自己的想法,一味埋頭苦幹並不會帶來任何獨特的價值。他每天花 3 小時獨處,把思考融入生活,當自己覺得有進步,處於愉快的狀態,自然會變成習慣。至於深思的方式,他也建議可以透過討論與書寫,釐清自己的盲點。
特別在變動的環境,思考更是必要,像是中美關係、疫情影響、供應鏈轉移,乃至臺灣產業的定位,都得隨著大環境改變一起思考,甚至改變執行方式。例如:後疫時代要新創公司,不會按往例先找辦公室,反而要先確定網路雲端作業是否順暢。
創台灣人工智慧學校 作育產業 AI 人才
孔祥重大半光陰都在美國度過,回想與臺灣的關係,「是來自於工研院,」他回憶,「當時我參與由潘文淵博士領導的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TAC),受邀至工研院,正值工研院發展半導體晶片製造,那時我對臺灣的產業印象許多都來自工研院。」
1990 年,孔祥重獲選中研院院士,之後時常受邀指導臺灣科技計畫,包括數位臺灣、行動臺灣、電信國家型計劃,以及網路通訊國家型計劃等。2003 年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推動臺灣資訊工業,任內也規畫臺灣重大產官研資通訊的研發專案。
2017 年,隨著新興科技大量進入產業應用,孔祥重有感於臺灣產業需要創新轉型的驅動力量,攜手產學研創建「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協助臺灣培育 AI 科技人才,讓臺灣產業突破舊有框架,翻轉升級創造更多價值。
臺灣 AI 下一步 得建基礎設施打群架
「臺灣科技產業相對他國務實,仍保留傳統產業吃苦耐勞的精神,因而帶動 1990 年代臺灣 OEM、ODM 的蓬勃發展,」孔祥重對臺灣資訊製造業的商業模式相當稱道,代工雖然有時毛利低微,「毛三到四」,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不願發展,臺灣卻能做成傲視全球的供應鏈,非常不容易。如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利潤也是可以很好。
為了解產業需求,孔祥重扮演志工角色,擔任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長,與已故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走訪許多產業,「發現大家都想做 AI,只是不知道從何做起,我們決定第一步要從 AI 人才培育開始,」孔祥重說。
「AI 人才是根,下一步是要打造 AI 的基礎建設,建立生態系、一起打群架。」孔祥重觀察到,臺灣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居多,導入 AI 成本仍偏高,政府應協助各產業發展各自的 AI 基礎建設,以開源方式來共享 AI 的工具與資料。臺灣的工業區、產業聚落的概念很成熟,只要善於利用產業聚落,共享基礎建設,就能為高價值的產品開發專屬解決方案,事半功倍。
「臺灣很多企業主對新知識很有興趣、吸收能力也很強,也影響到家人、員工,」孔祥重指出,臺灣的產業環境很好,臺灣人的心胸開闊、能溝通,都是發展 AI 的優勢,只要動作要快、能合作,不要自我設限,臺灣的 AI 之路就會走得既快又遠。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5 期 2020 年 10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