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

塑膠「微」害代代相傳 中研院首度發現影響潮間帶海洋生物繁衍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0-12-04 17:51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塑膠「微」害代代相傳 中研院首度發現影響潮間帶海洋生物繁衍。(圖:中研院提供)

直徑或長度不到 5 毫米的微塑膠,因體積小,容易被海洋生物誤食。中研院研究發現,潮間帶生物「紋藤壺」若從幼生到成體一直食入微塑膠,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會增加 3 倍,且愈小的微塑膠,毒性越強,將影響其存活和後代生存,最終可能經由食物鏈影響整個海洋系統。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主任陳國勤、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碩士余倖霈,以紋藤壺作為研究對象,首次發現微塑膠影響潮間帶海洋生物繁衍,論文已於今年 12 月發表在《環境污染》期刊。


陳國勤表示,研究團隊從紋藤壺幼生開始飼養到成體,餵食不同大小及濃度的聚苯乙烯微塑膠,並讓其交配生產下一代。發現長期食入微塑膠的紋藤壺,不但下一代的死亡率比對照組高三倍,更發現,當上一代紋藤壺食入的微塑膠愈細小,如直徑 1.7 及 6.8 微米等像細菌一樣小的微粒,下一代幼生的死亡率也愈高。

微塑膠容易附著在浮游生物上,過去研究大多集中於繁殖週期在單一棲地的終生性浮游生物,但海洋中大部分底棲的無脊椎動物有較複雜的生活史,如紋藤壺幼生為浮游生物,成體時行底棲生活,成群附著於水底的岩石上,終其一生受到水面漂浮及海底沉積的微塑膠影響。

研究結果也進一步發現,雖然微塑膠對第一代底棲的無脊椎動物沒有明顯影響,但是累積的微塑膠毒性卻可能跨越世代,導致潮間帶生物孕育的下一代死亡。陳國勤指出,代表微塑膠的毒性將影響浮游及底棲等無脊椎動物的永續生存。

此外,由於浮游動物是海洋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而微塑膠的尺寸也與浮游生物相近,當微塑膠導致浮游動物在幼生期死亡,或經由食物鏈,毒素放大並累積在中高階掠食者的體內,可能進而影響到整個海洋生態糸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