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王和:車險改革需要“正本清源”

鉅亨網新聞中心


日前,中國保監會公布了《深化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標志著醞釀已久的我國商業車險改革正式拉開帷幕。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看,無論是總體方案,還是試點方案,還是配套制度,均充分借鑒了世界各國和地區在類似改革中的經驗與教訓,同時,充分兼顧了我國保險業現階段的發展實際,目的是確保改革能夠求真務實、循序漸進和平穩有序地推進,確保改革的總體目標實現。頂層設計更多的是反映了改革的總體訴求,反映了主觀愿望,但改革能否順利推進、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行業的集體共識和行動。

近年來,我國車險業務發展得非常快,但這種快速發展更多的是分享了市場自然增長的紅利,行業自身能力建設則相對滯后,更讓人擔憂的是漸漸形成了一些認識誤區和不良的行為習慣,如總是寄希望通過行政方式去實現一種被動和低層次的“規範”,而不是基於經營理念和管理水平提升,實現一種主動和理性的自律。再如不是潛心於真誠服務,去日積月累客戶資源,而是隨波逐流地用“點數”,粗暴地爭奪客戶資源。因此,這次改革是一個契機,但要完成改革任務,達成改革目標,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借此契機,解決一些長期以來積累認識和觀念的問題,實現經營管理的“正本清源”。否則,再好的改革方案,也可能事與愿違;而如果解決好了,不僅改革的目的能夠實現,更能引領行業進入發展的新常態。


古人云:君子務本,本立道生。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們更多地關注保費的增長,經營更多是依賴簡單的方法,市場不規範,經營業績不佳就在所難免,更重要的是這種“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發展模式是難以為繼,而這種情況在“償二代”實施的大背景下,會顯得越來越突出。這次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倒逼保險業認真思考並回答:車險經營的“本”是什么?

首先,車險的“本”應當是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質的保險服務,讓他們在使用車輛的過程中能夠真正體會到后顧無憂,擁有一個稱心如意的客戶體驗。這次車險改革的最初起因是“高保低賠”問題,從技術的層面講,這是公眾的一種誤讀和誤解,因為,傳統車險的本質是“怎么保,怎么賠”。我們固然需要,也可以從技術的層面把這個“理”講清楚,但殊不知“理”的背后有一個“道”,需要我們正視,即廣大消費者期望車險是“怎么保,怎么賠”?或者說保險業應當“怎么保,怎么賠”才能夠符合廣大消費者的合理預期?這才是根本和王道!這次車險改革,將以“示范條款”為載體,全面梳理長期以來消費者關心的“高保低賠”“無責不賠”以及“第三者界定”等問題,從制度層面加以徹底解決。同時,這次改革的一個最重要訴求是通過“還權”實現“維權”,即將選擇權交還給消費者,形成一種外部的倒逼機制,從根本上維護消費者利益。我們總是說“以客戶為中心”,但實際經營中卻往往“事與愿違”,而這次改革就是希望行業能夠將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變成一種自覺行動。

其次,車險的“本”應當是建立一個基於市場機制的經營模式。這次車險改革的性質,準確地說應當是“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它是結合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的階段性實際,從推動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目的出發,而進行的全面、綜合和系統改革。市場化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但不能因此把改革簡單地定義為市場化,甚至是自由化。同時,從表面上看,這次改革是修訂條款、制定費率,但從根本上看是完善制度,即要建立並逐步完善車險產品管理和價格形成的市場化機制。這個機制的特點一方面是在充分調動保險公司的經營主動性的同時,強化經營主體責任;另一方面是切實維護消費者利益。通過前端與后端改革互動,有管有放,確保保險公司服務到位,經營穩定。總體目標是逐步發揮市場設定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引導保險公司提高自主定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理性經營意識,增強保險行業自我發展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第三,車險的“本”應當是建立一個科學的費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科學合理和市場化的費率形成機制,促使車險費率水平與標的風險水平及保險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更好地匹配,促進保險公司提高經營效率,防止和控制利益漏損,全面提升行業社會風險管理的總效率。長期以來,我國的車險定價采用的是行政和“準行政”模式,久而久之,行業就形成了一種依賴思想,更有甚者為了一己私利,采用各種手段,惡意地鉆費率體系的空子,導致費率體系名存實亡,經營結果不佳就是必然。這次改革就是要從根本上厘清保險經營,特別是定價的邏輯,從結構上區分風險保費與附加保費;同時,賦予風險保費以充分的解釋維度,以調動保險公司描述和選擇風險的積極性。此外,將附加保費獨立出來加以觀察,目的是促進行業關注效率問題,特別是以渠道費用為代表的保單獲取成本管理,從根本上解決市場中介亂象問題。技術解決仍然是治標,而更重要的是治本,即通過以“自主定價”為核心的公司自主經營,從根本上強化保險公司的責任意識,調動其提升科學經營能力的積極性,繼而推動行業自我調節、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機制建設與完善。

“正本”固然重要,但解決問題還要靠“清源”。當前我國保險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是經營模式問題,即不能很好地回答“靠什么發展,憑什么盈利”,這個行業存在的基本問題,因此,經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現代社會而言,一個行業存在的基本邏輯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因此,保險行業需要反思的是:我們是否、如何為社會創造價值。目前,無論是汽車行業的零整比和修理費的壟斷問題,還是車行等渠道費用的“漫天要價”問題,最終均通過車險保費這個“漏斗”轉嫁給了消費者,車險,顯然成了這些社會問題存在和泛濫的“幫兇”。

這次改革,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問題,通過強化保險行業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者”意識,通過數據分析和資訊披露等手段,發揮保險的正外部性特征,讓那些社會“負價值者”無處容身,從而彰顯保險業存在價值,如保險行業協會推動的汽車零整比資訊公開工作。但從根本上講,行業發展最大的“源”是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能力,首先是銷售能力,如果行業不能有效掌握客戶資源,不能直接服務客戶,那么,依賴和受制於外部渠道就是在所難免,沒有了客戶,就沒有一切,發展就“無源”;其次是成本控制能力,如果行業不能有效降低成本,包括外部和內部成本,不能有效地遏制各類保險欺詐,那么,最終無疑將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特別是互聯網企業的挑戰,盈利就“無源”。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次改革無疑是一場行業的 “大考”,是一場規範、公平和公開的考試,直接考驗和檢驗每一家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真實能力,特別是價值創造和服務客戶的能力,同時,通過一套獎優罰劣的甄別機制和激勵機制,鼓勵保險公司通過強化服務、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經營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優勢,最終目的是實現行業轉型升級和整體水平提升,更好地服務廣大消費者和社會。

“正本清源”,正本是前提,清源是手段。通過這次改革,保險公司需要重新思考並厘清現代保險業的立業之本是什么?即回答客戶和價值之源問題,通過回答“客戶之源”,就能夠很好解決“靠什么發展”的問題;通過回答“價值之源”,就能夠很好解決“憑什么盈利”的問題。回答並清晰保險業經營的“源”問題,保險業才能夠把握根本,才不至於隨波逐流,才能夠內心堅定,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才有基礎和保證,這也是車險改革的初衷和目的。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