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昌專欄】亞洲金融股市危機前奏?
首席經濟學家 邱志昌 博士 2021-08-02 07:00
壹、前言
近期疫情一而再、再而三反覆重來,加上中國加強監管核心產業,對亞洲金融股市,多造成不小殺傷力。到底中國政府的積極監管;是遇上了大麻煩了?還是真心誠意要去槓桿、清債務?恆生股價指數常常,一跌數百或是一千多點,外資可能且戰且走、壁上觀了?標準普爾不是預估中國今年 GDP 成長率至少 8.3% 以上?
貳、中國前所未有的產業監管機制只為對付美國?
中國地方債務違約危機,在 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平息後,一度成為全球投資機構對中國經濟的高度質疑;2013 年國際投資銀行粗估中國,在「諸侯經濟」派掛帥下,地方債務估計 35 兆人民幣。現根據近期中國官方統計,2020 年底中國全國地方債務為 25.66 兆人民幣、低於人大委員會核准 28.81 兆元。即使再將中央政府債務餘額 20.89 兆元加入,全國債務餘額為 46.55 兆人民幣;約為年 GDP 的 45.8%,仍在國際規範 60% 以內。
但隱性債務,多是透過各種非正式方式進行,無法概估風險多高。
而長期以來,2008 年全球金融風暴後,為弭平中小企業財務困難,人民銀行曾全面降準;至少釋放 4 兆人民幣。2020 年 COVID-19 疫情,中國又推出地方基礎建設,各省市積極財政擴張。這些資金是否皆有高效率運轉與回收?這是中國政府與外資機構,多極想要掌握的。
自互聯網科技普遍後,中國民企與美系投資銀行合作,積極發展各樣態食、衣、住、行、育、樂互聯網,投資銀行資金也大量入股該公司;此情勢已滲透中國各式各樣民企。投資銀行最終目的,就是將該公司帶進美股市 IPO。IPO 後的中概股,某一層實質意義上即;中國內需消費者的貢獻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多被國際投資銀行享有。
從 2018 年 1 月 19 日開始,美中貿易戰爭至今演成,科技、教育與金融戰爭;雙方你來我往。這些攸關外資利益商業模式,使中國政府對越來越多,規模日益龐大的互聯網公司監管更需嚴謹。最近中國政府突然發動一連串,規劃精緻、有備而來的「產業監管辦法」;不惜動用最嚴格法令。對民企巨擘的經營稍有超越界線,則以最激烈方式要求產品下架、或股票下市。
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2020 年 11 月 3 日前後,金監會約談馬雲、及螞蟻金服幾位高管;最後對螞蟻金服赴美 IPO 喊卡,使眾多國際投行多年努力付之一炬。
現在中國政府對付美掛牌上市,IPO 公司多以極為嚴格監管標準審查。以國安個資保護為由,對即將去美股市場 IPO 公司,進行企業商業模式細膩調查;甚至不惜在 IPO 前,以行政手段要求其停止 IPO。
例如,近期被中國金監會點名,可能會被摘牌、或重罰的滴滴出行公司;其主要業務就是透過網路方式聯絡、搭便車。中國國務院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滴滴出行公司的 APP,嚴重違法與違規蒐集使用個資為由,要求該 APP 下架。監管單位同時也要求已赴美、即將進行 IPO 的滿幫集團、與看準科技旗下的三個 APP 進行網路安全調查。
這幾個調查案多使日本軟銀集團緊張,因軟銀除投資滴滴出行 118 億美元,取得 20.1% 股權外;對滿幫集團、軟銀也斥資不斐。滴滴股價因中國信息監管,由 13 或 14 美元 / 股大跌到 2 美元 / 股,軟銀持股帳面損失慘重。
除此之外,北京政府在 7 月中旬後,又宣告不少重大改革;其中最驚聳的是對教育培訓行業、也就是補習班,進行前所未有的整頓。為減輕兒童學習負荷,北京政府宣布:這些補習班機構多不准上市融資,或是投資買賣股票;也不能收購相關企業,要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機構。此一政策宣告次日,就讓在美掛牌的新東方與高途公司股價暴跌,其中新東方總市值由約 1.2 兆新台幣,跌到只剩 1,800 億元。
而長期以來眾人已朗朗上口的,「房子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近期中國政府更打算祭出嚴格三穩政策。國務院與人行等 8 大部門對土地、資金與市場秩序將進行嚴格監管。這些監管措施精密與細緻,多管齊下、將使過去大陸地產融資,高槓桿擴張情況不復再見。由於中國當局對這些項目管理,超乎過去的標準與合理預期,而且讓投資機構感受肅殺,因此引發猜疑與不安。不是揣測中國在金融市場流動性出問題?就是猜疑在美國的經濟戰下,中國戰狼策略是否有弦外之音?
對中概股管控,不僅針對即將赴美;連要在香港上市的紅籌股多入列。美國國務院多次警告在香港美企,提醒它們隨時有被中國政府干預風險。中、美兩國的叫陣,對港股外資的投資決策投下陰霾;港股恆生股價指數,自 2018 年 1 月 19 日創下 33,484.08 點之後,就步入長期至今 3 年多整理,無緣創新高。這在 Fed 史無前例推動 QE 政策下,特別不尋常;顯然國際投資者對滬深、港股持保留態度,三股市皆屬弱勢市場,無法跟隨 QE 潮流發揚光大。
以上所述這些一連串監理措施,使 2021 年 7 月底滬、深股市與港股多受到慘重波及,上證股價指數每天大跌 2.34%,而恆生股價指數動輒大跌 4.3%。敏感的外資機構,於是從港股與中國股市賣出股票、提款出來匯出;深怕中國真的會發生「完美金融風暴」。
叁、產業監管、疫情與通膨使亞洲匯率緩貶、股市裹足不前!
當我們在把視野,再放大到中國之外的亞洲新興股市,檢視自 2020 年 3 月以來,Fed 的 QE 資金行情;仔細端詳會發現,新興市場股市回檔風險更清楚。由最強的台股趨勢,我們也見到台與港股在 7 月 15 日,同步承受利空襲擊;港台兩地股市同步下跌。利空不僅是中國對自家民企大力監管,美國 Fed 的 QE 政策即將轉變也在預期中。雖現 2021 年 8 月 1 日,Fed 的會議已結束,也一如預期、鮑爾在 7 月 27 日 Fed 決策依然穩健,只是暗示 QE 退場之必然與提早。但外資早在此之前,已漸次從東南亞新興股市撤出;其原因就是本文一再提及的疫情與通膨、乃至看到升值所帶來的資產泡沫。尤其泰國、印度等疫情比較嚴肅的市場,外資顯然不慌不忙地從各市場獲利了結撤退。若要說這次是類似 1997 年 8 月,外資從泰國泰銖撤出的亞洲金融風暴重現,或許太牽強與誇大;但投資者需留意,亞洲股市正一個接一個由盛轉衰。
對照泰國綜合股價指數、與泰國貨幣泰銖升貶走勢,清楚看出泰銖在 2021 年 1 月 4 日,29.67 泰銖兌換 1 美元後,開始呈現 2021 年的貶值走勢;近期泰銖的匯價為 32.87 兌換 1 美元。而回頭再看泰國綜合股價指數,最高點為 6 月 11 日的 1,636.56 點,而 7 月 20 日跌破上半年底部為 1,538.86 點。在 Fed 大撒美元之際,泰國股市當然也受益,但 COVID-19 疫情擴大,從今年初開始、外資就由泰國撤出,直到 Fed 這次 7 月 27 日開會前、再度引發預期緊縮的短期恐慌、股市再破前底。泰銖在今年 2 月份就開始貶值,貶值時間點應是亞洲所有市場最早;外資由於疫情嚴肅、於是撤出泰國股市。而泰國綜合股價指數,從 2021 年 1 月 29 日 1,478.76 點,上攻到 6 月 14 的 1,642.8 點之後開始下跌。
再看看對抗疫情最突出的印度孟買股價指數,也在 2021 年 4 月 13 日,Delta 變種病毒風行後變色。印度貨幣盧比兌換美元從 2020 年 4 月 13 日起,76.54 兌換 1 美元開始升值,最高升值到 3 月 22 日,72.29 盧比兌換 1 美元。而印度孟買股價指數,在 2021 年 2 月 16 日攻到 52,516.26 點高點後滑落到 4 月 22 日的 47,204.5 點,之後再攻到 6 月 22 日的 53,057.11 點之後,從此至今 7 月 30 日已裹足不前。
肆、結論:亞洲金融危機前奏?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以中國與香港為主股市,概觀到泰國、印度等國發現:
‧ 疫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重來,對各個經濟體與股市,多造成不定時殺傷力。
‧ 以中國產業監管為核心,已引發外資對亞州股市的顧忌。
不得不說,這越看越像是 1997 年 8 月當時,外資突然撤出亞洲市場的慢動作;或許還不能說是「蝴蝶效應」翻版,因為那是連續性、一個再接一個的貨幣貶值、股市成外資提款機、股價連續狂跌。但現在此時此刻,那種需要保守的感覺卻不斷湧上心頭。我們希望這只是中國透過嚴厲產監管,間接對國際美系投資銀行施壓;僅是亞洲股市中期回檔而己,而非中國出現流動性風險;股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願多頭能長久、千里共嬋娟!
(聲明:本人未在 Telegram,建立「飆股聊天室」帳號;該帳戶冒用本人肖像。請讀者注意、謹慎。本人非科技專家,若有敘述不對之處,請多諒解;文章為財金學術研究,非投資建議;不為投資損益背書。)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