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轉單受惠 晶圓代工搶手

理財周刊 2021-10-08 09:07

文.高適

中經院公布九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續降 4.3 個百分點至 57.8%,雖仍在榮枯線 50%之上的擴張階段,但已是二○二○年十月以來最慢的擴張速度。其中,新增訂單續降 8.8 個百分點至 53.5%,更是二○二○年七月以來最慢擴張速度,為拖累本月 PMI 續跌的兇手之一。

 

庫存調整衝擊接單動能

中經院電訪製造業發現,廠商不再像上半年因為供應鏈風險而積極追貨,反而回到用降低價格波動風險、調節訂單與存貨結構來因應,九月記憶體、智慧手機、汽車及面板出貨量都有下修或價格有回跌現象,顯示部分產品庫存調整已開始影響廠商接單。

不過,明顯下降的新增訂單,搭配新增出口訂單跟進口原物料數量僅微幅下滑來看,表示台灣外貿進出口訂單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國際需求並未消失,只是因為前幾個月疫情對生產活動的影響還在緩慢恢復中。

中經院認為製造業目前情形可用「上肥下瘦、夾心餅乾」形容,上游廠商很多成本轉嫁給下游,下游廠商因此比較辛苦,零組件跟系統業者轉嫁情況比較差,有點像夾心餅乾的情形。由此可知,位處供應鏈越上游的廠商,毛利率受生產成本增加的影響越小,投資人想要避免持股遇到財報地雷,可由此邏輯去調整投資組合。

 

訂單無處消化  短期只能寄望台廠支援

近年來許多跨國公司為了避免中美貿易戰及利用廉價勞動力,將部分生產鏈從中國轉移到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但今年因為疫情,東南亞政府的防疫措施導致供應鏈中斷,促使企業又將越南的訂單甚至部分產能,轉移到中國等其他國家。

但如今遭遇中國限電、限產、調漲電價等一連串不利中國製造業的產業結構調控政策,將促使製造產能及訂單再轉移至非中國地區,降低生產成本攀升及無法正常運作風險,有利台廠未來新接訂單表現,PMI 擴張速度有機會再度加快,支撐製造業景氣延續。在此同時,也有望增加外銷接單在台灣生產的比重,進而提高台灣的出口金額,提升外銷訂單對台灣 GDP 的貢獻度。

另因過去在東南亞需要三個月生產的產品,現在生產時間會多出十二週,像是越南工廠在社交隔離期過後,工廠可能需要五~六個月的時間來恢復至正常產能,如果再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生產時間就會拉得更長。客戶短期要把中國訂單再轉回東南亞的機率不高,部分時效性高且台灣目前尚有產能可支應的訂單,就有機會獲得急單。

 

去中化、去美化、本土化  加速電子轉單

事實上,因應美國品牌業者要求,加上資安議題考量,台灣伺服器代工廠已加速降低在中國生產比重,轉往如墨西哥、捷克、台灣甚至東南亞等地區,MIC 預估今年將從二○一六年時的近六成降至 43%,同時預估在台生產比重將從 1%增加至 7%。如今又遇到中國政策調整,可預期在台生產比重將還有再上修的可能。

 

※精彩全文,詳見《理財周刊》1102 期,2021.10.08 出刊。

 

 

來源:《理財周刊》1102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