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昌專欄】為何外資此時大買台股?
首席經濟學家 邱志昌 博士 2022-01-03 07:00
(聲明:本文相片與姓名在 Telegram 軟體被冒用,已向證券主管機關檢舉。)
壹、前言
外資在連續兩年、約賣出 2.2 兆元之後;竟然開始在 18,000 點左右,回頭買超台股,一反過去兩年以來賣超台股手法?這種「低賣高買」的投資策略,雖帶給台股聖誕與元旦禮物,但也令理性投資者譁然,甚至感到疑惑?為何外資會在此時此刻,一反過去在 18,000 點以下水位賣出,在高指數買超台灣股票?這是真外資還是假外資啊?這真是個有趣話題?公開的信息中外資的確低賣高買啊。但我們實在很想了解真正的操作、到底是為何而買?
首先就讓我們懷疑,外資這次連續數日不斷買超,是為了期貨多單部位的結算;也是為自己布局在台股的基金,在年底結帳時好看一點。尤其是台股 ETF 也要有漂亮淨值,不錯的績效未來可再吸引投資人,將資金再投入基金中。我們也懷疑外資在進行短期,約莫一個月左右的「波段風險事件操作」。所謂「波段風險事件操作」,就是針對未來確定會發生的、對股價重要影響的事件,在現在處於混沌未明狀態中,逆向買進;而在未來此一事件、或是這一群事件發生之後反向賣出。
貳、外資就是運用未來通膨與貨幣緊縮利空風險!你不敢?我敢買!
這個時刻有哪些已知風險事件,可以操弄或戲弄的?第一個就是通膨的預期風險,這已然仍存在所有投資者理念中。當所有的投資者多已知道,通貨膨脹必將來臨之前,必定會趨於防範與保守;理性的投資者就會將資金往,現金股利殖利率較高股票投入。但回頭檢視比較上一波,指數由低檔攻上 18,000 點時,可獲得價差的標的,大多是未來題材性上市公司,它們不見得有高現金股利殖利率,能非常吸引所謂的殖利率投資者;例如元宇宙、電動車、大數據、低軌衛星。這些概念下的個股,有些是獲利已經很好的公司,但這一些上市公司股價多已很高,以預估的現金股利去算,可能還談不上高殖利率。有些是獲利還在沉潛的,這一類公司股價卻很不起眼;當時外資多還沒年底大買台股。就個股而言,很顯然這是台股基金與本土投資機構的傑作、非外資所為。因為就指數的表象而言,外資此時此刻是明知是高山峻嶺,但卻不畏高空冷鋒寒流。
第二個是眾所周知,在通膨預期仍然炙熱條件下,Fed 將會祭出緊縮貨幣政策;而對此政策預期,現在正不斷地被預期。就如同本文與各投資銀行所預測,本文認為依 Fed 過去三次 QE 寬鬆功成後,回頭反手收縮穩健步驟;此次收縮也會是溫和慢慢減少資金釋放。在收縮資金的流程告成之後,不會馬上升息。而是再維持低利率於一年多之後,讓整個金融市場中債權與債務,多已從準備心態中調整好因應動作後,可緩解利空衝擊才動手升息;這是本文主觀的判斷。但其它多數國際的機構投資者,則是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例如摩根對 Fed 的收縮資產負債表與升息預期,就較為謹慎與保守;他們認為可能明 2022 年中之後就會升息。
第三、至於其它投資機構,預期的收縮資金行程、則更為保守的也多有。以統計學的離散程度、變異數或標準差邏輯形容,目前對 Fed 的預期比上次更為發散,講白話點就是大家「莫衷一是」。這也是因 COVID-19 疫情,還繼續再擴散演化,近期 Omicron 變種是一個,使 Fed 對緊縮有所顧忌的最佳案例。雖然此次的變種病毒,一般民眾多認為殺傷力不大,但 WHO 卻發出警告,如果各個變種病毒交叉感染,後果還是很嚴肅。這種疫情與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帶給投資機構對於 Fed 貨幣寬鬆繼續的遐想,卻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
這也之所以國內某投資機構不避諱,公開倡議:只要疫情還在、股市榮景也就在;這句話的用意。這當然是意指 Fed 的寬鬆政策會被疫情牽制,只要疫情仍然蔓延,寬鬆轉為緊縮時間點就會有所延期;最重要的是在疫情之下目前宅經濟、所有產業會持續其成長動能 (Momentum)。因此大多數法人機構,尤其是基金信託公司,它們對投資人建議與公開意見,多以 2022 年行情、大部分是寄託在:持續今 2021 年的動能為依歸。動能的持續是來自於過去經濟擴張持續,也就是宅經濟與貨幣寬鬆;但這兩項最大的動能多將可能因為疫情轉好、通膨轉為溫和而會發生轉變。
叁、看看真正的外資的長期投資策略!
就我們的觀點,外資之所以在新台幣在 27.9 元兌換 1 美元,升值的趨勢中、台股加權股價指數已經攀上 18,000 點,斗膽買進台股;當然要選取當下投資者意料不到的個股。而且操作策略則傾向於短線,一旦外資買進個股原因與潛力被看穿、或是被透視,則就進行獲利了結反向操作。這種奇襲效果在各個類股之中轉動,也在大多數投資者認為,外資是躁進與疑惑之際積極進行。這種操作最好的出脫時機,就在 2022 年首次公告通膨數據,也就是美國物價 CPI 年增率、與失業率、就業率的前後。因為無論屆時 Fed 的決策偏向極為緊張、或還是寬鬆,這多無礙於在屆時之前,外資所營造行情驚驚漲。事件時間點是為通膨與貨幣政策,因此就在事件日之前後進行獲利、或是停損了結。這也是富貴險中求、所有投資者畏懼利空前,雖千萬人吾往也的邏輯運用。而當事件發生之際,不管是利多或利空,反正以利多或利空出盡型態拋出股票就行了。
對於外資行徑而言,他們運作邏輯常常以較為長線、或是當下令一般投資者感到匪夷所思的思維、進行買賣操作。但是往往當事件結束後、仔細去回顧它的策略之際,就會恍然大悟、他們為何如此;這恐怕也是在歷經幾百年千錘百鍊歷史訓練經驗後,所遺留下來的哲學或法則。如參股台積電創立的荷蘭飛利浦公司;本文一直常提到,因為人類社會近代史第一張股票,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所以歐洲企業或歐系投資機構,他們對於股票的投資經驗最耐人尋味,且最為拿手、值得學習。如果仔細回顧飛利浦公司與台灣政府,在建立台積電這家現在已發展為全球第三大半導體廠商過程,及其處理股權的過往;其實就不難發現,為何外資在此時大買中概股,持續買進中國大陸股票。因為對他們而言,我們的長線是兩三年,他們的長線是數十年。
若沒記錯,飛利浦公司第一次以大股東身分,申報賣出台積電股票,是在上一次新台幣兌換美元匯率為 25 新台幣兌換 1 美元,股價當時在約 200 元 / 股高價區附近。或許大家會認為,賣在 200 元 / 股、荷蘭公司算什麼股票始祖?但當時與今日房價相差近乎二十倍以上,如果以這二十多年來通膨率計算,以購買力論應是今大不如昔。如果再以複利投資論,那當時賣出的利潤、經過這二十幾年複利率滾動,其複利所得起只是相當顯著而已?更遑論當時 200 元 / 股的台積電,在 1990 年台股從 12,600 多點跌下來之後,經過二十多年才得以「平反」。這也大概是年輕一代、或是股票市場過客無法想像。過去兩年來外資不斷買進中國股票,這也是與台股目前繁榮,在表象上呈現相當大反差,不少人對外資這種「買中賣台」大不以為然,乃至於以負面個案詮釋。但我們僅就以台積電為例,就可以理解其實股票投資如同創業,數十年的耕耘後才是收穫期。以外資過去兩年顯著賣出台股行為,不就在收割二、三十年前的投資成果?
再從全球區域經濟的發展檢視,從 2022 年元月開始,亞洲區域經濟圈、已形成 RCEP 區域經濟。放眼望去、全球經濟已經形成四大區塊:北美貿易區、歐盟、及 RCEP、及非洲未開發區域。外資過去兩年卯盡全力,步步拋售台股、卻買進深滬股票。其所策略應該是訴求於,至少 10 年甚至 20 或 30 年發展。外資所想像的應該是,RCEP 區域經濟未來融合之後,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成為,RCEP 最大的內需市場國家;屆時不管是否「一帶一路」有所延遲,中國除可提供自己內需市場之外,東南亞國家成為中國的生產腹地。依照媒體統計,外資 2021 年總共買進中國 A 股 4,000 億人民幣,這是開創的政策後「南向北」的最大買進金額。用這樣長期的思考,來看中國未來經濟股市的遠景,著實令目前意氣風發的台股機構不解。因為目前美中貿易戰爭還持續,拜登上台之後、還越演越烈,怎麼可能會有長期的榮景?但是比對荷蘭飛利浦公司集團,對於台積電這三十多年來的合作過程,股權處理的不疾不徐手腕,隱約可以對外資猛買中概股有些理解、或諒解。
肆、結論:檢視這次所謂外資認錯行情所買的股票?也多是藍籌股居多!
但就如同某國內基金證券信託公司,對於外資近期積極買進的詮釋,他認為在成熟市場中還是有被低估的股票。而且上市公司的各種信息多是變動的,在效率市場的邏輯運作下,股價還是會不斷對攸關發展,做出及時反映;例如半導體產業不管是晶圓代工、還是 DRAM 多受益於韓國三星,受困於中國西安廠疫情,因此外資對台股上周累積最大買超,還是集中在聯電、群創、華航、元大 ETF、台積電、華邦電、與玉山金等低價、與權值相關的主被動標的中。這其實也不難看出、外資在高檔買進其實也是撇開所謂元宇宙、電動車、低軌衛星等題材性股票,買些保守型的藍籌股,大家還是摸石子過河啊。
(聲明:本文僅為財務理論驗證,並非投資建議書,不為任何引用本文做政策抉擇、與投資損益背書。)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極短線強勢
#低股價淨值比起漲股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