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財報明年起全面採API申報 可帶來四大效益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2022-03-17 16:44
為因應國際監理科技發展趨勢,建立有效且精準的監理機制,金管會今 (17) 日宣布,無論國銀或外銀,自明 (2023) 年 1 月起全面採 API 申報方式申報全部財務報表,有助帶來四大效益。
檢查局副局長張子敏表示,金管會積極推動銀行業全面改採 API 方式申報,經 3 年來循序試行及導入,本國銀行已配合自今年 1 月起,於檢查局「銀行及票券公司監理資料申報窗口系統」全面採 API 自動申報全部財務報表,至今 40 家國銀均已採 API 申報,有效提升申報效能及安全性。
金管會更鼓勵銀行業積極推動 API 申報機制整合內部自動化,以發揮整體自動化申報最大綜效,有助於實現自動化智慧法定報表申報機制,邁向監理科技新紀元。
談到銀行業導入 API 申報的效益,張子敏表示,除能提升申報效能、安全及品質外,更有助於未來採用國際監理機關倡導的顆粒化 (Granular) 資料的申報推動,強化數位監理資訊分析效能,儘早發現異常與風險。
張子敏進一步說明,在提高申報效能方面,以 API 介接自動進行申報,可減輕銀行前端申報人工作業負擔,提高申報效能。而提升申報資料品質方面,API 申報可整合內部申報資料自動產出,發揮自動化申報最大綜效,避免人工輸入耗時或輸入錯誤,確保申報資料的正確性。
提升申報安全性方面,API 申報機制除具加密傳輸外,並採用多重安全機制,較原有人工上傳更具安全性。有助於未來 API 顆粒化申報推動方面,可讓金融機構先熟悉 API 申報機制,有助於配合未來規劃以顆粒化資料申報作業的推動,增進資料蒐集效率,減少重複申報,提高監理機關資料運用彈性,儘早發現異常與風險,進而達到「精準監理」。
至於所謂「顆粒化資料」(granular data),金融業者解釋,是將資料依不同屬性進行切割與分類後的更細緻化資料,例如金融機構放款資料,可依借款人、期間長短、幣別、借款用途別、擔保品內容等不同屬性往下切割與分類,即是資料顆粒化的過程。資料顆粒化越細,涵蓋面向越廣,則越有利於資料重組、探勘與分析。
假設金融機構申報授信金額為 100 萬元,可依借款類型 (放款及保證) 區分為 60 及 40 萬元,此即為第一層的顆粒化;放款的 60 萬元可再依借款人性質 (法人、非法人),細分為 40 及 20 萬分別申報,此為第二層的顆粒化。此依屬性 (或面向) 持續分割與分類資料的過程即為資料顆粒化。
除了本國銀行,為加速推動數位監理申報作業,金管會已請外國銀行在臺分行及大陸地區銀行在臺分行積極配合自明年 1 月起全面採 API 申報方式申報,以早日實現監理數位轉型目標。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