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庫:舉牌險資背后的風險漏洞值得警惕
鉅亨網新聞中心
今年以來,保險公司在二級市場上頻頻舉牌十分搶眼。僅下半年,就有26家公司發布公告宣布被險資舉牌,耗資一度超600億元。再加上萬科與寶能系神秘莫測的大比拼,給保險資金在2015年的市場表現添上重重的一筆。不過,保險資金的進取也引起了保險監管當局的注意和擔憂。保監會近期連續發文,要求這些公司注意資本金安全,注意流動性,重視風險管理。
這場險資舉牌潮主要以中小保險公司為主,除了安邦保險的規模較大之外,其他如前海人壽、陽光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國華人壽等的規模都不大,其中舉牌較為激進的公司多為資產驅動型的非上市保險公司,而舉牌的標的多為地產、金融、百貨等低估值、高分紅、股權分散的藍籌股。
這些險資之所以頻頻舉牌,首先應該注意到,監管放寬是這些險資得以舉牌的前提。從2014年開始,監管機構放寬了保險公司投資權益類和不動產比例的限制,2015年又相繼放寬了境外投資、藍籌股持倉比例、資產支援計劃、私募基金。特別是保監會提高了對於險資投資藍籌股票監管比例上限,對險資舉牌藍籌從制度上提供了便利。基於目前的監管法規,可以說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幾乎無限制,監管限制遠小於銀行、基金、券商。投資端限制的放寬,大幅提升了保險公司獲取市場風險溢價和流動性溢價的空間,使險資的權益類投資占比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根據保監會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06061.64億元,較年初增長13.66%。銀行存款占比22.81%;債券占比35.00%;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占比14.02%;其他投資占比28.17%,這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占比較年初上升了近3%。利率持續下行,使得保險資金設定中固定收益類資產逐步降低。
在資產荒嚴重、高收益低風險資產嚴重匱乏的情況下,眾多中小保險公司采取了“資產推動負債”的發展模式,是導致舉牌潮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栻上,保險公司以較高的資金成本引進資金,再通過大量購入估值較低、股息合理的藍籌上市公司股票,或成為大股東享受高分紅,或通過資本利得享受投資收益,以更高的收益率來彌補面向客戶的資金成本。具體來說,這些中小型民營保險公司負債端大量銷售高收益的短期萬能險(期限通常1-2年),對應資金成本接近10%(5.5%保戶收益+2%渠道+2%費用),然后資產端大量設定長期股權投資,靠“短債長投”或者說“短錢長配”的錯配模式以賺取利差。這要求保險公司承受著很重的保費端壓力,必須通過滾動負債來保證現金流安全,拿新錢還舊債。由於負債端資金期限短,如果新單銷售下降或者保戶集中退保,資產端持股比例高甚至控股的股票又難以迅速變現,公司現金流將面臨較大壓力。應當說,這種“資產推動負債”的風險非常大,需要強大的流動性資金支援。其中包含的由保費端和投資端不匹配帶來的流動性風險,不容忽視。
更值得關注的是,多輪內部評估測試結果顯示,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很不健全,普遍存在風險管理與經營活動脫節、風險管理沒有滲入到公司經營管理流程等問題。多位業內人士也透露,實際運營過程中一些保險公司風險管理上的確存在不少漏洞。一些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不完整,沒有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和風險管理部門,沒有明確的風險管理目標和風險管理工具,在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方面基本沒有管理制度和機制等。一些保險公司雖然設有資產負債匹配委員會,但很多都是走過場,實際風險管理能力卻並不強。
安邦咨詢(anbound)研究團隊認為,海外保險公司的破產歷史顯示,準備金不足和投資過於激進往往是導致破產的主要原因,而后者是風險管理的規則問題。對保險資金進行管理和運作,必須遵循安全、流動性、保值增值的原則,而且次序不能錯。當前一些中小型保險公司的負債端創新及風險,應當引起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尤其是在費率市場化背景下,更應重視保險公司的保費端風險和利率下行可能帶來的成本收益錯配和利差損風險。
當前,保險公司的產品設計、銷售、投資等的內容與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保險業的投資范圍也十分寬泛,保險自身的投資運作風險很容易傳遞到其他金融業務中。對於這樣的風險跨市場傳遞,應當說我們是缺乏應對經驗的,這更要求監管部門加強對保險公司特別是中小型公司的風險監管,做好風險排查和預警,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從長遠角度來看,激進往往意味著風險。尋求資產和負債平衡應該成為保險公司穩定經營的核心,成為保險投資的核心驅動因素。
險資頻頻舉牌的背后反映出保險公司承受著很高的負債壓力。防止險資的投資運作風險發生傳遞到其他金融市場,是非常緊要的事情。監管部門應督促保險公司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做好風險排查和預警工作,並通過更多舉措來防范保險資產負債管理風險。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