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機器人理財發展龜速 擴大規模要靠打群架
鉅亨網記者陳蕙綾 台北 2022-11-13 12:30
國內第一家專注發展機器人理財的阿爾發投顧在本周宣布金融監理沙盒實驗成功落地,但談到台灣的機器人理財發展可說是相當龜速,主要是台灣傳統金融業習慣各自為政,但隨著數位化快速更迭,改變了金融生態體系,讓金融服務透過「打群架」才更能快速擴大規模。
金管會鼓勵年輕人多多理財,但對小資族或是投資小白來說,傳統型理財顧問服務大多設有高資產門檻,根本無法在傳統銀行獲得專門理專的服務,想要投資,就是填問券、測風險屬性、然後只能自己選擇投資組合,在現今資本市場劇烈動盪劇烈之際,投資小白很可能因此慘遭「割韭菜」。
金管會 2017 年 8 月開放機器人理財,原以為機器人理財的業務可以成為投資小白的救星,但初期處處受限的「半自動化」機器人,仍是投資人的痛點,直到 2021 年金管會放寬能有自動再平衡機制,也就是當客戶個別投資標的或整體投資組合的損益,達預設標準,或偏離最近一次設定的投資比例,達預設標準時,電腦可自動幫客戶再平衡,不必再取得客戶許可。
此一開放,確實有讓機器人理財規模動起來,至 2022 年 7 月底,從事「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業者家數為 16 家,規模 57.42 億元,與去年同期的 14 家、39.13 億元相比,成長率達 47%。但如果以整體產業規模才 57 億多元來看,等於五年以來,平均每家業者所管理的規模才 3.5 億多元。
對比鄰近的日本機器人市場來看,規模已達 500 億美元,其中,日本最大的機器人理財公司 WealthNavi,目前會員有 39 萬人,管理資產高達 50 億美元,可以看出台灣嚴重落後。
在日本大多數的銀行業者並不是選擇自己開發機器人理財的服務,而是選擇跟專門從事機器人理財服務的金融業者直接合作,這樣做的好處不僅能夠讓銀行省下龐大的研究開發成本,最重要的是可以更透過「嵌入式金融,以結盟打群架的合作方式,才可以更快速地推出創新的服務。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