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擘畫資電藍圖 臺灣科技業關鍵推手王伯元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2-11-27 10:30
撰文/陳怡如
中氣十足的歌聲,迴盪在會議室中,王伯元興致一來,秀了一段臺語歌「若是有一天」,厚實嗓音、樂天個性展露無疑。他生在蘇州,後負笈美國工作 25 年,50 歲以前一句臺語都不會說,直到回臺創業才勤練臺語,現在不僅說得流利,還錄製了兩張臺語歌 CD,分送親朋好友。
「人生很短,我喜歡做不一樣的事!」王伯元笑稱,自曝曾經為了擁有更多新奇經驗,在電視劇中客串過一角。不斷求新求變的他,事業同樣精采,歷任大企業洗禮、參與擘畫臺灣科技產業、投身創投、再到自己創業,多年來幫助了不少創業家,跟他一樣成功。
臺灣資訊、電子、半導體關鍵推手
年少時期,王伯元眼見李政道跟楊振寧拿下諾貝爾物理獎,第一志願考入臺大物理系。1965 年他赴美留學,取得卡內基美隆大學物理學博士後,加入「藍色巨人」IBM,一待就是 20 年。
他從研發工程師做起,歷任半導體、封裝技術、大型電腦、電腦周邊設備、通訊系統等資深經理職務,最後到總公司負責公司的策略規劃。80 年代,王伯元受邀回臺參加「國建會」和「近代工程技術研討會」,開始與臺灣科技界密切互動,同時也認識了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等為臺灣經濟奠基的重要人物。
80 年代,王伯元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 TAC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顧問,參與協助電子研究所(ERSO)電腦及 IC 二部門之工作計劃及策略規劃。1983 年王伯元協助李國鼎整合成立「資訊及電子工業評議委員會」(TRB),並於頭 6 年擔任執行秘書兼委員,每年回臺兩、三次,協助制定臺灣科技產業藍圖,是臺灣資訊、電子、半導體業日後蓬勃發展的關鍵推手之一,也因此於 2013 年獲得第七屆潘文淵獎,肯定其對臺灣高科技產業的貢獻。
當時他就看好半導體會成為臺灣的重要產業,可惜國內卻還沒有一個世界認可的國際級會議,於是他協同工研院,推動成立「國際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研討會」(VLSI-TSA),並擔任首屆主席。40 年過去,如今 VLSI-TSA 已是臺灣、甚至全球半導體界,重要的技術交流平台。
王伯元在言談間,總不忘前人對於臺灣科技、經濟發展的貢獻。去年時逢李國鼎逝世 20 周年,擔任李國鼎科技基金會董事長的他,特別舉辦大型半導體論壇,邀臺灣多位半導體大老齊聚一堂;他也常訴諸文字,提醒後輩不忘先人恩澤,「要讓年輕人了解前人種的樹,我們現在才能在樹下乘涼,做人一定要飲水思源。」
引領創投走向國際 造就臺灣創舉
由於經常往返臺美之間,讓他嗅到市場機會。王伯元曾說,創投有 4 個成功要素,資本、技術、人才及市場,缺一不可。80 年代臺灣創投跟著半導體業一起起飛,他評估當時臺灣 4 個要素皆已成熟,是僅次美國之外,全世界第二個創投發展最活躍的地方,「臺灣市場雖然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於是他辭去 IBM 的工作,在 1990 年回臺創辦怡和創投,那年他未滿 50 歲。
「和在公司工作不一樣,創投是扮演教練(Coach)的角色,我想轉換跑道來做教練。」早在 20 年前,他就認為創投一定要走到國際去,2000 年怡和在全球募到一支 3.5 億美元的亞太科技基金,投資者來自世界各地,是臺灣第一家成功到海外募資的創投公司,「這是臺灣創舉,我非常驕傲!」
「所以做投資,不能只談投資,也要有多元的知識才行。」他認為,除非是做專門研究的工作,「年輕人應該要當通才而不是專才,通才是 You know something from everything,專才是 You know everything from something。」
翻開王伯元的投資履歷,6 成都是和半導體有關,包含台積電、聯電、聯發科、聯詠、原相、智原、敦泰、京元、旺宏等臺灣知名半導體公司;其他 4 成則在通訊、消費電子、電商等資通訊領域。他也曾在 1997 至 2005 年間,擔任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理事長,期間與亞洲各國的創投組織聯合創辦「亞洲創業投資聯盟」,推動亞太區創投業合作,有「臺灣創投教父」美譽。
人才是企業的關鍵 投資創業都要看人
王伯元不以投資他人為滿足,他在 1992 年與好友成立中磊電子,「做創投你只能在旁邊加油,經營公司就要真的下場去打。」這位球員發揮教練實力,30 年來,中磊已成為全球寬頻通訊和 5G 小基站的領導廠商,穩坐全球前三大,更多次被國際知名財經雜誌 FinanceAsia 評選為「最佳管理公司」、「最佳中型企業」。2020 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評選「臺灣 CEO 100 強」,王伯元是唯一上榜的網通企業領導人。
常有人問王伯元,什麼樣的公司他才會投資?「我的觀點是人、人、人,」他解釋,一個好的人可以把壞的公司反轉,一個壞的人也可以把好的公司搞砸,所以人是非常重要一環。王伯元怎麼看人?當他想投資時,就向同領域的 5 個好友打聽,假如大家風評不錯,就投;假如大家語帶保留,就不投。
王伯元自己創業徹底實踐對「人」的重視。他自述,中磊在 1999 年遭遇瓶頸,營收不見起色,他想找一位總經理掌舵,經女兒王樂怡推薦自己哈佛商學院的同學,時任蘇州艾默生公司總經理的王煒。「我去了蘇州三次,像劉備一樣三顧茅廬,第三次終於說服他加入中磊。」王煒在中磊 22 年,公司每年都有 20% 的成長,今年王煒接任董事長,王伯元也放心退休,完成世代傳承。
創業不嫌晚 中年創業更成功
身為創投界前輩,王伯元建議年輕人不要一畢業就創業,先去大公司歷練一下,再來創業會更成熟,「站在巨人肩上可以看得更遠。」他甚至建議中年人創業,因為累積了更多人脈和財務經驗,王伯元說:「中年創業最成功的,就是張忠謀!」
他也認為臺灣應該多投資矽谷的高科技公司,「像 Google、Facebook、Apple、特斯拉,這些大公司都成長的很快,但都沒有臺灣的錢,為什麼?因為臺灣沒有打入他們的圈子。」因此他建議臺灣應該和美國大型創投、私募基金建立關係,才有機會拿到好的投資案,尤其近來美國擴大防堵中資,臺灣更該把握這個良機。
他也倡議臺灣設立主權基金。他指出,挪威比臺灣小很多,卻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主權基金;新加坡也因為有淡馬錫和 GIC 這兩支基金,而在全球金融圈扮演要角,「如果可以把臺灣放在世界的投資地圖上,產業、人民都能同蒙其利!」
「臺灣不只要有護國神山,還要有護國群山,山山相映,脈脈相連。」長期支持臺灣高科技產業,王伯元深知臺灣優勢,他語重心長,盼以半生歷練,為臺灣打造可長可久,基業長青的產業與創業投資環境。雖已屆退休年紀,王伯元願效法曹孟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精神,退而不休,為臺灣美好的未來繼續貢獻己力。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68 期 2022 年 11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