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特斯拉最老供應商、苗栗黑手廠祕密產線直擊:台灣是全球電動車軍火庫

今周刊 2022-12-10 10: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圖:今周刊)

撰文 ‧ 今周刊編輯團隊

全球電動車的關鍵軍火庫之一,就在台灣!

這是汽車供應鏈大廠「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的最新定調。至於這個定調的來源,要從和大的合作夥伴、「特斯拉最老供應商」,準備在 2023 年登錄興櫃的富田電機最新進展談起。

來到苗栗銅鑼科學園區,走進富田電機的新建生產線,繼精密馬達攻進特斯拉多年後,富田又已進階到獨家供應日本知名車廠馬自達(Mazda)的電動車動力系統,甚至成為台灣企業與日本合資設立汽車零件廠的首樁案例。

「等一下走進廠房,你會先看到『滿地屍體』。」說這話的,是 4 年前從半導體大廠英特爾轉戰富田的副總經理吳新安,他口中的「屍體」,是指廠房地面上一箱又一箱,測試驗證完的動力系統分解樣品。眼前一箱一套,每套成本都超過 500 萬元,甚至隨不同測試項目,有的更超過千萬元。

再往前走,正是從未對外曝光過,替馬自達客製化、量身打造共 22 站的動力系統組裝產線。現場人員停不下來,正積極為下個月的量產做最後產線驗證,平均每 10 分鐘,一台動力系統就能從無到有組裝好。預計 2023 年初上市,馬自達全新電動車款的關鍵動力系統,百分百就會來自眼前的生產線,百分百的台灣製造。

儘管,量產初期的動力系統訂單每周僅有 500 套,但可別小看第一年僅約 2 萬 5 千套的預估出貨量。這套動力系統不只擁有高單價、高毛利,富田總經理張金鋒
透露,2022 年馬自達已超越特斯拉,成了富田最大的客戶「2023 年動力系統正式量產後,整個量會拉出來,營收大概可以超過 40 億元」。

其實富田的升級之路,要從 4 年多前開始說起。2018 年 3 月,馬自達團隊主動找上富田,用困難的「輔助加速用馬達」開發案,測試富田的能耐與心態。

張金鋒回憶,當時對方開出直徑 10 公分、能量密度 17 KW(瓩),但重量僅能 3 公斤的高難度規格;講白話,就是產品輕薄短小卻又要高能量輸出。當時富田一位經理評估後說「這根本不可能!」沒想到,張金鋒卻回他「我們來挑戰看看不可能的事,來做瘋狂的事情。」

富田的決心與實力,通過了馬自達的考驗,2019 年,除了原先的馬達先進技術外,又給了量產電動車動力系統的新開發案。張金鋒也再次接下挑戰,但他沒想到,馬自達給他與團隊的,竟是超過 1500 天的磨練。

張金鋒坦言,這個案子一磨就是 4 年。吳新安直言,馬自達希望每個步驟、每個動作,甚至生產線上的「每個行為」都要可以被管理。

「我在搶台灣實績,希望藉這個機會把台灣零部件全部打入供應鏈。」張金鋒強調,台廠要攻進日本傳統車廠,很難跟當地供應鏈競爭,「但台灣供應鏈做電動車至少都超過 15 年,在電動化部分,日本可能真的用得上台灣供應鏈。」

沈國榮透露,馬自達之外,和大也正替福特、通用、奧迪、雙 B 等歐美傳統車廠開發電動車相關零件,有的測試中,有的已正式量產;至於 Rivian、Lucid 等新創電動車廠也都是客戶。

「現在除了電池之外的所有零件,大概台灣都可以供應。」沈國榮不諱言,台灣電動車在電池這塊走得很慢,所以要做乘用車整車挑戰還不小,「如果台灣電池的發展速度能快一點,以現在台灣電子業這麼發達,加上有我們與富田這個組合,系統件能成功自主設計,電動車就完全沒問題。」

來源:《今周刊》 第 1355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今周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