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鉅樂部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航向台灣海峽 護台灣!  G7外長會議 捍衛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

台灣銀行家 2023-05-08 08:04

撰文:右本沖

G7 外長會議後,各國表態台海穩定對國際具有重要性,「捍衛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刻不容緩,日本外相林芳正指出,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的基本要素。

日本身為今年七大工業國集團(G7)輪值主席國,將在 5 月舉行廣島峰會,今年 G7 峰會的重要議題為印太地區安全,先行的外長會議 4 月 18 日於日本舉行閉幕會議。

令許多國際觀察家感到意外的是,雖然 G7 的官方網站主談議題中未提及「台海安全」議題,而是以印太地區安全為主,但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 4 月 18 日在外長會後發表共同聲明,卻重申台海和平穩定至關重要,G7 更決定將直接向中國表達對台海安全議題的關切,相信北京對此也感到意外。

這一切的起始,可能要從今年 1 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啟動和其他成員國首領的「捍衛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共識之旅有關。

「捍衛自由開放印太地區」 向中方表達關切

歐盟 2021 年 4 月提出了「印太地區合作戰略」後,便有重返亞太的實際行動,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發酵,「捍衛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成了今年的核心話題,中國與日本在這個主軸上有著強烈的拉鋸。

1 月,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走訪了 G7 成員國美國、法國、義大利、英國,他在白宮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見面、在巴黎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會面,在羅馬與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會談、在「倫敦塔」城堡與英相蘇納克(Rishi Sunak)會晤,在渥太華和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會談。

這一輪拜訪下來,岸田首相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美日領袖峰會聯合聲明中,再度重申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和加拿大宣示共同捍衛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英國更是以實際行動回應,正式簽署允許雙方相互部署武裝部隊的「相互准入協定」。

岸田文雄開會前走訪 5 國 建立共識

唯獨法國馬克宏雖然願意和日本確認維護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他卻在訪問北京後,說出歐盟最好不要介入台海這樣的話。即便如此,岸田的成功出訪,替 G7 外長奠定重要的基調,也將是 5 月 G7 峰會的重要動向,「向中國表達對台海安全議題的關切」。這意味著,峰會之後,台灣與 G7 國家的互動將會更進一步。

從另一個角度來探索 G7 工業體對台海議題的反應可能有意義,是否曾派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來實踐國際法《海洋法公約》的立場?

看似軍事行動,以軍艦通過海峽,卻是一種政治行動,也是對《國際法》的一種宣示,《海洋法公約》中對軍艦在公海,可享有航行自由、自由駛入公海之權利。因此才有「自由航行」南海來推翻中國主張的九段線之述,也以軍艦「自由航行」來推翻中國主張台灣海峽是其內海之述,來呈現一個「事實」。

G7 具體行動證明:台灣海峽自由航行

台灣海峽為公海的「事實」,對未來如果中國發動武裝入侵,在國際法上的定義非常重要,在美國的領軍之下,透過國際船舶自由航行來實踐,美國當然是一貫的立場,美國海軍在 2019 年後幾乎每個月都會例行通過台灣海峽。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軍方表示,當 7 國外長正在日本討論台灣海峽議題之時,一艘美國軍艦正通過台灣海峽。

日本早就有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尤其岸田文雄對中國開始放棄模糊的態度,不但在列島部署飛彈、離島重建機場,2022 年 9 月日本海上保安廳(相當於我國海巡署)還以躲避中颱軒嵐為理由,共 8 艘保安廳的巡邏艦通過台灣海峽。

英國的海軍調查船 2019 年曾通過台灣海峽,英國軍艦正式通過台灣海峽是在 2019 年 9 月,英國航空母艦伊麗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打擊群的一艘護衛艦「里奇蒙號」(HMS Richmond)通過台灣海峽。

馬克宏爆爭議言論 惟法軍已自由航行台海

2022 年加拿大也派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加拿大外交部長趙美蘭(Melanie Joly)更表示,台灣海峽是「國際海峽」,基於國際規則的秩序,加拿大將繼續執行巡邏台海,還說「希望派更多巡防艦通過台海」。

雖然法國總統馬克宏在訪問北京後說出爭議的言論,不應介入台海衝突,但法國挑戰(challenges.fr)網站報導,法國護衛艦普拉亞爾(La Prairial)在 4 月 15 日解放軍圍繞台灣之下,穿越了台灣海峽。

實際上,法國海軍巡防艦「葡月號」早在 2015 年、2018 年都通過台海,2019、2021 年法國護衛艦「葡月號」巡防艦也被發現在台海周邊。尤其 2021 年法國海軍史上第一艘專為電子偵察而建造的偵察艦「德普伊.德.洛梅」號(Dupuy-de-Lôme)也通過台灣海峽。

梅克爾卸任後 德對中態度轉變

德國在梅克爾(A. Merkel)擔任總理的時代與中國關係非常密切,對於參與美國的「自由航行南海」興趣缺缺,雖然美國的媒體早在 2019 年替德國發聲,表示德國軍艦將巡航南海,但一直沒有行動。

很巧的是,梅克爾 2021 年 12 月卸任一週後,12 月 15 日德國布蘭登堡級巡防艦「巴伐利亞號」(Bayern)才首次巡航南海,也是 2002 年以來首艘穿越南海的德軍艦艇。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德國對中、俄的態度開始轉變,雖然德國還沒派軍艦通過台灣海峽,但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到日本參加 G7 工業國外長會議前,她在天津接受德國傳媒採訪時回應兩岸局勢,「全球貿易量的一半及 7 成半導體都經過台灣海峽,台海保持開放符合德國的經濟利益。」

今年 G7 峰會公報 對中措辭或升級

去年 G7 峰會的公報,和 2021 年同調,都是「關切台海,鼓勵和平解決爭端」,但今年前期外長會議就先把台海爭端的回應升級了,歐盟對中國態度出現轉折,重視台海安危成主流民意,5 月正式的 G7 峰會之後是否升級自由航行台灣海峽行動呢?

一名美國國務院官員向《路透社》解讀 G7 外長會議,他認為,7 國一致認為有必要抵制中國在台灣海峽的任何脅迫或企圖掌控的作為。甚至,中國成為 7 國對印太地區安全穩定擔憂的來源,尤其是各國在法國總統馬克宏對中國的軟弱談話後,渴望一致性的表達立場。

對台灣而言,能夠提醒 G7 工業國認識到,台灣海峽的安全,等同於晶片供應鏈的安全,以及衍生出重要的貿易協定、跨國網路安全合作、供應鏈合作,可能是七大工業國自由航行台灣海峽舉動以外,更有延伸性、前瞻性的國際關係策略。

最早起源於 197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由美國、西德、法國、英國、日本的 G5 峰會開始,當時被稱為五大工業國組織。1975 年有義大利的加入,在邀請加拿大加入後,1976 年在波多黎各聖胡安舉行的首腦峰會成為「七大工業國組織」G7 的第一次會議。

1981 年起,歐洲經濟共同體及繼任的歐洲聯盟成為常設非正式成員,1998 年,俄羅斯正式加入,形成「八大工業國組織」(G8),但因為 2014 年俄國入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使得會員資格被凍結,於是又以 G7 成員國為主要的會員,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形成 G7 成員國討論如何抑制、制裁前成員國的形勢。

小辭典: G7 工業國

是一個由世界七大已開發國家經濟體組成的政府間政治論壇,正式成員國為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等 7 國,歐盟為非正式成員,G7 並非基於國際條約設立,也沒有常設秘書處或辦公室,主席國每年由成員國輪流擔任,通過定期會晤和磋商,討論和協調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經濟和政治問題。

來源:《台灣銀行家》16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