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預期汲汲 大周期難改商品熊市
鉅亨網新聞中心
為應對較預期更嚴峻的經濟放緩局面,中國政府在六個月內第三次下調利率,以期減輕企業及政府的沉重債務負擔。中國央行周日宣布降息25個基點,並繼續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基準的1.3倍調整為1.5倍。這是繼4月19日宣布將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下調1個百分點后,不到一個月再次采取行動。
央行在降息后的聲明中表示,因外部需求動盪、以及自身結構性改革加速,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有鑒於此,將為經濟結構性調整和轉型升級繼續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對抗通縮
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特別指出,這些政策工具在中國的使用仍屬於常規性貨幣政策操作,不應解讀為中國版qe。從宏觀層面上看,其主要動因是,由於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有必要通過降低名義利率來達到降低實際利率、穩定投資增長的目的。如果名義利率不降,在通脹率明顯下行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由於實際利率上升而導致貨幣條件被動緊縮的局面。
匯豐屈宏斌表示,單次降息不足以完全緩解實際利率攀升,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應有進一步寬鬆舉措穩增長抗通縮,預計下一步或有50基點降準。
而市場對央行繼續放水的預期也是驚人的一致。彭博首席經濟學家麥德能、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歐樂鷹和彭博經濟學家陳世淵等人指出,即便在媒體報導央行考慮降息50個基點的情況下上證綜指上周依舊下跌,降息25個基點或許不足以扭轉市場的信心,周日的舉措很可能不是中國央行放松貨幣政策的最後一次行動。
是否利好大宗商品價格?
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指出,對於大宗商品而言,目前受制於實體經濟增長疲軟,下游有效需求不足。而實體經濟下降主要是投資回報率下降,產能過剩和社會總需求不足。人口紅利的下降和經濟結構不合理是經濟增速下行根源,人口紅利消失意味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社會需求下降。
程小勇認為,降息后商品會展開反彈,然而反彈過后的產能復產導致的過剩壓力進一步增加,產業因逆周期政策而沒有充分調整,使得商品長期熊市進一步延長,變現為先揚后抑。
工業品領先指標——期銅價格,漲至年內高位。截至5月11日早盤,cme美期銅主力合約徘徊於290美分/磅上方。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