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AI、高效運算帶動半導體商機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2023-09-16 09:10
撰文/陳怡如
半導體產業在疫後陷入庫存調整,許多人都關心,盤整期何時結束?是否有機會恢復往日榮景?工研院「掌握半導體未來趨勢、發掘市場商機」研討會,從應用端切入,剖析半導體在 AI、高效能運算、數位化、電動化需求帶領下,將在 2024 年恢復成長趨勢。
先蹲後跳,大概是未來兩年半導體產業的寫照。2022 年快速升息,造成購買力下降,終端市場需求疲軟,在疫情期間表現強勁的半導體產業,於 2023 年持續調節庫存,整體市場呈現供過於求和價格疲軟的衰退狀態。
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預估,2023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 5,151 億美元,衰退 10.3%;臺灣 IC 產業產值為新臺幣 4.2 兆元,衰退 12.1%。但在 2024 年可望迎來好消息,在供需逐步平衡及消費市場復甦下,半導體市場將觸底反彈,恢復成長態勢,預估 2024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達 5,760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年成長達 11.8%。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經理范哲豪指出,未來有四大議題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第一是庫存調整,預計 2023 下半年會調整到合理水位;第二是地緣政治,不管是國安需求或產業競爭,全球已意識到半導體有著不可或缺的戰略意義,歐美日韓各國皆積極為半導體技術自主布局。
第三是以人為本的數位轉型,從元宇宙、AI 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HPC)到電動車、自駕車等趨勢,都大幅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型態,數位轉型驅使產業對半導體需求強烈;第四是技術創新,不管在晶片設計架構、先進製程和先進封裝上都不斷演進。范哲豪總結,「全球經濟雖有紛擾,但高效能運算、自主移動產品持續釋放創新能量與商機,未來『數位轉型』與『技術創新』是兩大發展方向。」
半導體大廠持續投資 布局未來商機
即使短期內市況不佳,全球半導體大廠仍持續投資,瞄準未來機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李佳蓁指出,記憶體廠商朝向高容量、高速存取等技術進行投資,同時部署產能,以因應下半年復甦商機,及中長期記憶體市場需求。
邏輯 IC 大廠則持續加強製程研發力道、擴大產能布局與投資,率先儲備未來 AI、資料中心、5G 與自駕等技術對運算效能大幅增加的需求,持續推進半導體先進製程節點技術發展。
未來電動車、再生能源、衛星通訊等領域,將有高度成長,對耐高溫 / 高壓、高轉換效率的碳化矽(SiC)及氮化鎵(GaN)等功率元件需求增加,尤其 SiC 在車用領域發展快速,成為大廠競逐目標。功率半導體大廠積極布局化合物半導體供應鏈,透過收購、與晶圓供應商合作、長期供貨等策略,獲取穩定的晶圓供應以擴大產能,強化在地合作的同時,也期望搶得在地終端市場先機。
AI 晶片高速成長 運算用元件後來居上
隨著 ChatGPT 爆紅,AI 晶片也從去年開始站上主角位置,快速擴大市占,帶來革命性改變。根據 Gartner 預估,2022 年至 2027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年複合成長率為 4.7%,但 AI 半導體卻有 20.3%,至 2027 年,全球 AI 半導體市場預估可超過 1,116 億美元,占全球半導體市場近 15%。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王宣智指出,資料中心、消費性電子、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安全監控,是未來 AI 晶片四大高速成長的關鍵市場,「其中又以資料中心和消費性電子為核心成長動力,預估 2027 年超過 50% 的消費性電子都會導入 AI 晶片。」此外,AI 晶片也開始與其它應用晶片整合,比如與感測晶片整合,優化現有消費型電子產品,這將推升 AI 應用的廣泛性,擴展市場機會。
王宣智認為,在未來的 AI 時代,AI 可以跟任何技術互動,甚至優化、賦能,帶動一波新的「重新定義」過程。臺灣的優勢在於硬體,如何從單純買斷的一次性交易,轉為中長期的訂閱制或合作關係,掌握長遠商機,是臺灣應思考的方向。
數位化和電動化 推升半導體發展
除了 AI,「數位化」和「電動化」也是影響半導體市場的兩大趨勢,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江柏風指出,「電子產品持續推動數位化與電動化,採用創新設計與先進晶片。」疫情加速全球數位化,帶動相關電子產品成長,像是蘋果設計新晶片 M2 Ultra,提升產品效能;推出頭戴式顯示器 Vision Pro,開創全新沉浸式影像與操作體驗,此外還有摺疊筆電、AI 投影穿戴裝置等,半導體扮演著關鍵角色。
在電動化上,車輛的自動化與電動化,強勁推升車用半導體市場成長動能,像是 Sony 與 Honda 合資成立的 Sony Honda Mobility,首款電動車「AFEELA」,全車配備達 45 個感測器和鏡頭,同時,為滿足電動車在充電需求,充電樁的市場需求亦非常強勁,將帶動相關半導體需求成長。「整體來看,雖然全球半導體市場近期有所下滑趨勢,但是,半導體廠商在投資力道上持續加碼,為未來的數位化和電動化提前布局。」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76 期 2023 年 8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