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前堵后追雙壓力:創新成"中國製造2025"的根本

鉅亨網新聞中心


張茉楠

當前,全球經濟結構正經歷深刻調整,發達國家紛紛實施“製造”戰略,我國製造業面臨“前堵后追”的雙重擠壓,因此,制訂中國國家製造戰略刻不容緩。


事實上,“中國製造”仍處於“大而不強”的發展階段。我國工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更多地體現為擁有完整的供應鏈條。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美國、歐盟、德國、英國等紛紛推出製造業國家戰略。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將焦點鎖定在以新一代互聯網、生物技術、新能源、高端製備為代表的七大戰略性新興業上,展開了新一輪增長競賽,試圖搶佔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

美國政府於2012年推出《美國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同年12月,通用電氣(GE)提出《工業互聯網》戰略。2013年8月,我國工信部發布《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8》。2013年底,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發布了德國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以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由此,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我國的“兩化深度融合”、德國的“工業4.0”等几乎是殊途同歸。

筆者認為,“中國製造2025”能否讓中國從製造大國走向強國有四大核心關鍵:

首先,圍繞戰略性新興業集聚科技資源,對戰略性新興業上下游的核心、關鍵以及共性技術進行攻關,通過創新鏈驅動,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使戰略性新興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圍繞傳統優勢業鏈部署創新鏈條,以創新鏈為引導,增強傳統優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擁有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傳統企業集聚優勢資源加速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傳統優勢業轉型升級。

其次,製造強國戰略的核心是佈局高端製造業。

高端裝備製造業是“國之重器”。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必須高度重視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加快推進重點行業結構調整。當前,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基礎堅實,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智能製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業快速發展,企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第三,堅持標準先行,把制訂智能製造標準化作為智能製造的優先領域。

把握智能製造發展特點和規律,整合國內標準化資源,借鑒德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以及美國先進製造和工業互聯網標準建設的工作思路和組織方式,加快智能製造標準化體系建設。

最后,通過“製造+服務”提升價值鏈控制力。

當前,製造業服務化是我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全球價值鏈中的主要增值點,也是提升價值鏈控制力的焦點。發展現代服務業,應實現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通過“服務”和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提升製造業的附加價值。製造業服務化的順利推進需要完善的市場環境為其保駕護航。

(作者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