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匯儲備投向發生質變 絲路基金暗示新動向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有評論文章指出,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仍將是中國外儲投資的主要方向之一,超過萬億美元的存量美債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減持。不過,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正為中國拋售美元資產以及外儲多元化經營創造更好的條件,逐步落地的“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則為多元化提供更為現實與可控的方向。過去十幾年間,經濟快速增長以及國際收支援續“雙順差”為中國積累起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在下一個十年,這將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將成為中國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爭取國際政治話語權的重要助力,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互聯互通,深化全球經濟的再平衡。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自金融危機以來,有關中國外儲多元化利用的討論十分熱烈。鑒於在后危機時代,美元匯率一度走弱,令外匯資產縮水,減持美債、拋售美元的呼聲一直不斷。不過,中國的外儲利用向來並非簡單的財務計算問題,與中國國際收支平衡,以及外儲多元化經營的進展密切相關。
近段時期,中國在外儲多元化利用方面取得了質的突破。央行數據顯示,中國的外匯儲備由去年6月份時的尖峰4萬億美元減少至3.8萬億美元。在中國及大宗商品國紛紛拋售美元的壓力下,今年3月份,全球外匯儲備從2014年8月份創紀錄水平的12.03萬億美元下降至11.6萬億美元,止住了2004年開始激增4倍的勢頭。雖然美元升值造成其他儲備貨幣價值縮水可能夸大了降幅,但從中依然可以顯示出,在過去十年外匯儲備平均每年增加8240億美元之后,全球央行的做法已經發生了轉變,尤其是中國。
中國外匯儲備在去年下半年的凈減少既是對國際收支趨於平衡的被動適應,也包含了主動而為的成分。之於前者,隨著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的推進,以及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規模的快速增長,長期以來的國際收支“雙順差”在2014年出現了變化。外匯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為382億美元,較2013年的3262億美元大幅收窄。其中,二至四季度累計逆差557億美元,四季度逆差為305億美元。在這樣的形勢下,外匯儲備出現凈減少也是情有可原。
之於后者,外匯儲備的多元化經營在2014年出現了大的轉變。中國政府開始有意識地主動運用外匯儲備,增強在國際政治中的話語權,而非僅僅尋求財務上的“保值增值”。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當年11月,“一帶一路”寫入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檔案,並於2014年起逐步落實。迄今為止,“一帶一路”的兩個重要載體——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已經相繼成立(或者籌備成立),前者更是獲得了包括英法德意在內的歐洲國家的支援。此外,中國還主導並參與設立了其他區域性金融組織,比如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以及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等。這些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外儲經營思路發生質變,將外儲多元化與國家戰略整合,相互配合與促進。以絲路基金為例,據中國央行發布的公告,絲路基金已於2014年12月29日在北京注冊成立,總規模為400億美元,外匯儲備出資65%。規模雖然不大,但已點明了未來外儲利用的主要方向。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美元資產尤其是美國國債仍將是中國外儲投資的主要方向之一,超過萬億美元的存量美債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減持。不過,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正為中國拋售美元資產以及外儲多元化經營創造更好的條件,逐步落地的“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則為多元化提供更為現實與可控的方向。過去十幾年間,經濟快速增長以及國際收支援續“雙順差”為中國積累起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在下一個十年,這將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將成為中國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爭取國際政治話語權的重要助力,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互聯互通,深化全球經濟的再平衡。
在國際收支更趨平衡,以及“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推動下,中國外儲投向正在發生質變。未來外匯儲備出現凈減少,轉而投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應當會成為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中的新常態。(作者:安邦咨詢)
- 千元即可入手高評等基金,退休帳戶上路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