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紅蘿蔔也有棒子!AI淨零納產創條例 若違反這4項最重罰千萬並撤資
鉅亨網記者張韶雯 台北 2025-02-02 09:40
人工智慧 (AI) 與淨零排放為全球趨勢,為鼓勵企業投資創新技術,發展重點創新事業,政府自去年著手修正產創條例,以減稅、降低門檻及保護關鍵技術等措施,提高 AI 及淨零產業發展誘因,進而吸引外資或天使投資人挹注新創,為推升力道,立院並於今年 1 月 15 日的初審再調高投資上限到 20 億元。但除了給紅蘿蔔也有棒子,若違反相關條例,除被要求限正改正、撤資,最高會罰到上千萬元。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依規服務執業會計師葉柏良,分享立院於 113 年 12 月 19 日及本會期初審的最新進度,歸納產創條例修法主要重點有三:
1. 加碼投資額度:
繼 113 年 12 月 19 日修法通過新納入 AI、節能減碳項目,將投資上限提高至新臺幣 18 億元,施行期限延長至 118 年 12 月 31 日。最新進展是經濟、財政聯席委員會於 114 年 1 月 15 日, 初審通過上限增加到新臺幣 20 億元。
2. 保護關鍵技術:
修法要求,凡公司從事投資國外特定國家或地區、特定產業或技術或達一定金額以上,需事前申請核准。亦即在「 國別」「產業」「技術」「 金額」分別都有限制,以保護新創的關鍵研發技術, 也是保衛產業競爭力。
3. 支持新創發展:
修法規定,有限合夥創投事業的實收出資額門檻, 調降至新臺幣 1.5 億元, 投資新創比例提高至 50%, 得採透視個體概念課稅。第 23 條之 2,更為天使投資人投資租稅抵減放寬, 增訂個人投資設立 2 年以上未滿 5 年的高風險新創事業公司符合要件者適用。
葉柏良表示,產創條例修正,直接受惠是國家重點發展、具國際競爭力產業,如最熱門的半導體及相關產業鏈,提供優惠措施,吸引外商投資、進而協助新創產業擴產,對業者是項利多。但因先前的投資抵減適用對象,未擴及 AI 及淨零產業,故在修法特別將這兩項納入修法範疇,適用於租稅優惠範疇。
再者,政府考量半導體等關鍵技術流到別的國家,導致國內競爭力降低,故將保護關鍵技術的精神納入第 22 條,針對投資範疇設限,並需事先申核。
此外,為促進新創事業發展,再降低投資門檻,首先是延長使用期限,原 113 年底到期的落日條款,本次修正再延長 5 年,至 118 年 12 月 31 日。本次修正並擴大產業適用範圍,從原本的「自行使用之智慧機械、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 (5G)、資通安全產品或服務之相關軟體、硬體、技術或技術服務」,新納入「人工智慧產品或服務及節能減碳之相關軟體、硬體、技術或技術服務」,有助於引導百工百業投資相關設備,落實 AI 化與低碳化雙軸轉型。
在租稅優惠上,經申請後並獲專案核准的事業,得選擇於符合規定支出金額的年度 5% 內,或 3 年內 3% 限度內,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但各年度投資抵減金額以不超過當年度應納營所稅的 30%。
本次需特別留意的是,除了優惠條件也有加重罰則。新草案除金額限制之外,針對投資特定的國家或者地區,或者是投資涉及特定的產業跟技術也有嚴格規定,葉柏良表示,條文指涉的特定國家地區,應是強調如伊朗、伊拉克等有出口管制的國家,至於特定產業技術,比如半導體產業或者技術,即應事先申請核准。
葉柏良強調,第 22 條本次新增重要罰則:第一個是影響國家安全,第二是對國家的經濟有不利的影響,第三是影響政府遵守所締結的國際條約或者是約定。第四則是違反勞動相關的法規,引起重大勞資糾紛。企業需特別留意,若未經核准逕行投資,或發生上述重大違規者,除被要求限期改正或撤資,最高會處 1000 萬的罰款。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