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百度坐不住了近日啟動「免費+開源」又接入DeepSek 陸媒:大模型開源盛世來了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2025-02-17 14:3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百度坐不住了近日啟動「免費+開源」又接入DeepSek 陸媒:大模型開源盛世來了

中國互聯網巨頭百度 (09888-HK)(BIDU-US) 上周四 (13 日) 宣佈旗下聊天機器人「文心一言」自 4 月 1 日起免費,隔天又宣佈文心大模型 4.5 系列陸續推出,從 6 月 30 日起正式開源,專家認為百度從閉源模型和收費服務的擁護者,一夕之間變為開源玩家,顯示大模型正式進入「開源盛世」。

中國政經新聞雜誌《南風窗》今 (17) 日刊文指出,這場由 DeepSeek 引發的效率革命,標誌著大模型競爭進入「後暴力計算時代」,模型效率取代絕對性能,成為核心競爭力。全球 AI 權力秩序被重構,美國「一家獨大」霸權遭到削弱。在後浪推前浪的趨勢下,未來勝出者將是平衡駕馭開源與閉源的「變色龍」,既通過開源獲取生態勢能,也利用閉源實現價值捕獲。


監測網站 Similarweb 數據顯示,DeepSeek 上月訪問量月增 2257%,單月訪問量 2.78 億次,雖跟 ChatGPT 高達 38 億次的訪問量還有不小差距,但依然超過蘋果 iCloud、Salesforce 等大公司網站,OpenAI 最先亂了陣腳,不斷開放新功能挽回尊嚴。今年 1 月 31 日,OpenAI 放出推理模型 o3-mini,2 月 3 日推出 Deep Research,兩天後又將帶有網頁搜索功能的 ChatGPT 面向所有用戶開放。

上周四,OpenAI 又宣布 GPT-5 大模型基礎版將對 ChatGPT 免費用戶無限量開放,百度同日也打出「免費加開源」牌,先是 PC 端聊天應用「文心一言」和移動端應用「文小言」將於 4 月 1 日起全面免費,文心大模型 4.5 也將在 6 月 30 日開源。

文中指出,OpenAI 和百度齊齊從閉源轉向開源,原因比較接近,像是二者都是 AI 模型領域的先行者和主導者,本來可以靠閉源和收費來賺錢,如今 DeepSeek 物美價尤其廉、人民群眾十分喜歡,他們再唱老調就真的賺不到錢了。

總體來看,在 AI 大模型本身就存在開源路線、Meta 的開源大模型 Llama 實力雄厚的情況下,閉源模型並不存在高枕無憂的護城河。

開源和閉源的「源」指的是原始程式碼,開放原始程式碼允許其他開發者使用、傳播,技術可以持續改進。開源這一概念源自 1990 年代開發者社區。

文中還說,「開閉之爭」是馬斯克挑起,他去年 2 月起訴 OpenAI 違背創始協定、追逐商業利益,將 AI 大模型閉源,OpenAI 則反駁稱馬斯克早就認可「追逐商業利益」。

去年 3 月,馬斯克將旗下大模型 Grok-1 開源,以此證明自己並非逐利,Meta 隔月也發表 Llama3 系列模型,是當時最強大的開源大模型,原本閉源的谷歌也在去年 2 月發佈開源模型系列 Gemma。

在中國,由於算力受阻,開源還是閉源的討論很少。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去年曾多次表示,模型開源的意義其實不是很大,開源模型會越來越落後,但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一番「不會投資中國的基座大模型創業公司」的言論曾引發熱議。他認為開源大模型隨時會顛覆閉源基座模型。

中國各地政府支持的實驗室或研究所也聚焦開源大模型,包括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支援成立的智源研究院,深圳市政府主導的鵬城實驗室,上海市政府主導的上海 AI 實驗室,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等。

雖然開源模型和閉源模型還有一定差距,但隨著技術路線的清晰和開源技術的反覆運算,開源和閉源的差距將不斷縮小、直至拉平。

互聯網時代一向存在著「巨頭守成」跟「新銳破局」的競爭。由於「新銳」DeepSeek 的顛覆性衝擊,巨頭 OpenAI 立刻以「免費」反應,而 GPT-4o 免費後,中國 AI 新創公司的 API 調用成本下降 30%,百度隨之失去了收費壁壘。

從應用場景看,開源模型可為企業做私有化部署,而從收入差異來看,開源模型靠模型優化和部署賺錢,但定價受社區生態制約,邊際成本會隨著用戶增長而攤薄,護城河則來自生態規模。閉源模型則靠訂閱費用賺錢,壟斷定價權,邊際成本則隨使用者線性增長而上升,護城河來自技術代差。開源一般 5 到 7 年才能獲利,閉源則是 3 年,例如 OpenAI 在 2023 年營收超 16 億美元。

從局限性看,開源模型的反覆運算比較慢,有合規風險和安全漏洞,一旦開發者流失就失去可持續性,閉源則由於存在技術黑箱,無法修改底層模型,很難針對性優化,數據隱私問題和單點故障也很難解決,還面臨高資本的開支壓力。開源最大限制就是生態碎片化,閉源模型則無力克服技術鎖死效應。

不過,開源與閉源並非對立,二者可能構成 AI 進化的雙螺旋結構,也就是開源加速技術民主化,閉源則推動商業永續性。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