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台積電承諾投資千億美元爭取時間 美國廠量產後僅占營收1/3

鉅亨網編譯陳又嘉 2025-04-02 11:2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分析指出,台積電美國廠全數量產後僅占營收三分之一(圖:Shutterstock)

據《金融時報》,台積電 (TSM-US) 執行長魏哲家成功讓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暫時放下對台積電的施壓,但尚未能讓投資人信服其應對當前貿易風暴的策略。

魏哲家於 3 月 3 日宣布在美國追加投資 1,000 億美元,暫時平息了川普對台灣「竊取」美國半導體事業的指控。相反地,美國總統現在表示,台積電的額外投資將使「相當大比例」的晶片製造回到美國本土。


但投資人反應冷淡,台積電 ADR 股價自 1 月川普就職後創下歷史新高以來已跌逾 17%。他們的憂慮主要來自兩方面:若台積電未能達成川普的高期望,川普可能再度向其施壓;美國製造的快速大規模擴張可能拖累台積電一向優異的淨利率。台積電對於如何及何時投入額外的 1,000 億美元,以及具體用途,未透露太多細節。

這與台積電五年前在川普第一任期時首次承諾投資亞利桑那州產能時形成對比。台積電當時公布了動工日期、將使用的製程技術,以及商業量產時間和預計產量。2022 年底公司將投資計畫提高至 400 億美元,2024 年 4 月再提升至 650 億美元時,也提供了類似細節。

但這次,公司僅表示將在原定的三座晶圓廠之外再增建三座,並額外建造兩座先進封裝廠,以在同一基板上封裝多顆晶片——這對 AI 高階晶片至關重要,但目前在美國尚未完全具備這項技術能力。

貝恩諮詢合夥人 Peter Hanbury 表示,「他們原本就計劃在這裡建多座晶圓廠,這次的重點是他們是否加快了進度?我會持保留態度。」「不過,先進封裝廠確實不在原先規畫內,因此可視為額外的新製造產能。」

台積電的研發投入也未出現重大變化。公司表示,在亞利桑那州承諾建立的「研發團隊單位」僅用於對已量產的製程技術進行增量調整,而非開發尖端新技術。

Hanbury 表示,「研發仍留在台灣,這是台積電的一大挑戰。」他補充稱,無論是台積電、英特爾 (Intel)(INTC-US) 或三星 (Samsung),「幾乎沒有任何情境下,半導體公司會將研發搬遷到新的地理區域。」

接近台積電的消息人士表示,新增的 1,000 億美元僅是對長期規畫的預估成本,白宮的公告更多是展現意圖,而非正式承諾。

台積電早在 2020 年就購買了足夠土地來興建六座晶圓廠。一名熟悉計畫的人士表示,「我們一直表示這是為了未來擴建,」「現在我們的第一座晶圓廠已進入商業生產,且良率不錯,我們可以繼續展望未來。」

不過,台積電從美國政府壓力與威脅中能獲得的緩衝時間仍不明朗。川普一再表示,他希望對進口半導體徵收關稅——這將提高台積電客戶如蘋果 (AAPL-US) 和輝達 (Nvidia)(NVDA-US) 的成本,並可能促使他們要求台積電分擔負擔。

目前預計華府將延後對晶片加徵關稅,直到 4 月 2 日宣布「對等關稅」後再做決定。業界專家認為,這項延遲可能是因為對半導體零組件徵稅的技術挑戰。一名美國官員表示,川普的「半導體關稅議題已被更大的貿易議程所取代。」

一些人認為這種緩和只是暫時。台積電某家客戶的高層主管表示,「川普必須透過關稅持續施壓,才能迫使台積電及其他業者確保承諾落實。」「他顯然喜歡 1,000 億美元這個數字——但別指望這就足夠。」

即便如此,台積電的美國擴張仍遠不及其在台灣的投資。該公司計劃在台灣再建 10 至 11 座晶圓廠。Bernstein 分析師估計,即使全部完工,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產出最多只占其 2030 年代初期總營收的三分之一。

美銀大中華半導體研究總監 Brad Lin 表示,「如果這 1,650 億美元都投入,我們可能達到的產能…… 大約是台積電 2026 年底先進製程總產能的 23% 至 28%。」但他補充,由於建設時間會遠超 2026 年底,「實際比例應該會更低。」

Brad Lin 表示,「我不認為全球任何公司能同時擴建六座晶圓廠,尤其是在美國,」他並指出,設備與人力可能成為瓶頸。

此外,台積電必須謹慎規劃美國擴張,以免對獲利能力造成過大影響。Bernstein 分析師計算,亞利桑那廠目前仍在虧損,未來要維持台積電整體毛利率超過 53% 的預測,這些晶圓廠在 2030 年代初期須達到 40% 的毛利率。

長遠來看,前景較為樂觀。台積電高層表示,公司必須在海外擴張,因為台灣在工程師人才、土地、電力與水資源方面的限制,使其在本土的成長空間有限。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