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雷達歷經寒冬迎來轉機 中國市場成關鍵推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4-02 21:59

曾被視為自動駕駛明日之星的光學雷達 (LiDAR),在經歷多年沉寂後終於迎來轉機,但發展並不平均。中國禾賽科技盈利,海外同行卻紛紛倒閉,如德國 Ibeo 破產被美企 MicroVision 收購,Velodyne 和 Ouster 也因股價下跌而抱團取暖。全球車載光學雷達公司從近百家銳減至不到十家。
據陸媒報導,在汽車行駛過程中,人類駕駛員仰賴肉眼和經驗判斷距離,而雷達則能精確感知車身與周圍物體的距離。
其中,光學雷達以其卓越的遠距離探測能力,在輔助駕駛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特斯拉在 FSD(Full Self-Driving)即將進入中國測試之際,理想汽車的創辦人李想曾公開表示,如果馬斯克在中國開過車,或許也會考慮採用光學雷達。
他指出,目前攝像頭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有效探測距離僅約一百多米,而光學雷達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看到兩百米遠的物體,這對於時速高達 130 公里的車輛實現自動緊急制動(AEB)至關重要。
然而,如同所有產業的整合期一樣,光學雷達的發展也充滿了劇烈的競爭和殘酷的淘汰。即使是如博世和 Mobileye 這樣的大廠也選擇體面退場,更不用提 Quanergy 在一年內經歷從 IPO 到破產的戲劇性轉變。在新能源汽車漫長的產業鏈重塑過程中,光學雷達艱難地度過了第一個關鍵賽點。
成本問題一直是懸在光學雷達頭上的一把利劍。美國公司 Velodyne 的案例最具代表性。Velodyne 最初以聲學業務起家,後在 DARPA 的自動駕駛挑戰賽中憑藉光學雷達一戰成名,並搭上了自動駕駛的風口。在巔峰時期,Velodyne 曾獨佔車用光學雷達市場 80% 的份額。
然而,早期光學雷達的主要應用市場並非新能源乘用車,而是百度、Waymo、Cruise 等目標鎖定純無人駕駛的公司。這些配備大量感測器的汽車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但隨之而來的便是高昂的成本問題。當時,Velodyne 的 64 線光學雷達單價高達 8 萬美元,交貨週期長達半年。為了獲得優先提貨權,百度和福特曾聯合向 Velodyne 投資 1.5 億美元。
但 Velodyne 最終還是遇到了「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困境。自動駕駛進展緩慢,導致光學雷達的成本無法透過規模化生產來攤薄,而高昂的成本又反過來制約了自動駕駛的發展。Velodyne 曾預期,只要訂單達到 100 萬台,光學雷達的單價就能降至 500 美元。但直到 2021 年,全球光學雷達的出貨量才勉強達到 27.3 萬台。更令人意外的是,當時光學雷達最大的應用領域是地形測繪和工業,合計佔比高達 87%,而 L4 自動駕駛市場僅佔 6%,銷量不到 2 萬台。
2021 年後,新能源汽車在缺芯潮的背景下爆發式成長,銷量較 2020 年翻了一倍,並在 2022 年突破年銷量千萬大關。與此同時,輔助駕駛功能的普及,使得新能源乘用車接替無人駕駛,成為了光學雷達的核心市場。然而,在高歌猛進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光學雷達的成本難題始終揮之不去。
L2 級輔助駕駛的確為光學雷達打開了銷路,但由於成本過高,光學雷達長期以來被視為高端車型的專屬配置。截至 2021 年,搭載光學雷達的乘用車普遍價格在 40 萬元以上,車型不到 20 款。2022 年,乘用車光學雷達市場規模首次超過 L4 自動駕駛,成為增速最快的細分市場。但好景不長,隨之而來的價格戰又引發了一場「去光學雷達」的運動。
一般而言,一套智慧駕駛系統的成本約佔車價的 3%-5%,對於一輛 20 萬元的汽車而言,留給光學雷達的預算寥寥無幾。在激烈的價格戰中,光學雷達首當其衝,成為第一個被犧牲的環節。
小鵬 P5 是中國國內首款搭載光學雷達的量產車型,但小鵬也是最早放棄光學雷達的車企之一。蔚來汽車全系車型標配光學雷達,但其子品牌樂道卻同樣默契地取消了光學雷達的配置。正當所有人都為光學雷達準備撰寫「墓志銘」時,光學雷達卻突然迎來了轉機。
關鍵在於「晶片化」。在「智駕平權」的呼聲響徹市場之前,光學雷達率先完成了鹹魚翻身。
透過將收發等模塊集成到晶片上,有效降低成本並簡化生產。固態 / 半固態光學雷達逐漸取代機械式產品。中國公司在降低光學雷達成本方面表現出色,使其價格大幅下降。
最初,海外公司率先投入光學雷達晶片化,但戰略性押注歐美市場。中國車企在智能化上的積極投入,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光學雷達市場。特斯拉馬斯克則堅持純視覺路線,認為算法能透過攝像頭和算力實現自動駕駛。
然而,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大幅下降,曾經排斥光學雷達的車企紛紛重新考慮採用。光學雷達的發展歷程與碳化矽產業相似,都因新能源汽車發展而迎來機遇,並面臨供應鏈重塑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國公司在此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