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摩:中國GPU自給率飆升 2027年將達82%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5-08 15:40

摩根士丹利發布最新市場分析報告指出,中國在 GPU 領域的自給能力正在快速提升,這不僅將深刻改變中國 AI 產業的發展格局,也將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產生重要影響。
該報告預估,2024 年中國人工智慧 GPU 的自給率將達到 34% 。更令人矚目的是,預計到 2027 年,這一數字將大幅躍升至 82%。這意味著,在短短三年內,中國 GPU 的自給能力將高速飛躍,從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轉向以國內供給為主。
這一趨勢的背後,是中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高度重視,以及中國本土企業在技術研發和產能擴張方面的持續投入。
中國雲端 AI 市場需求爆發
中國 GPU 自給率的提升,與中國雲端 AI 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密不可分。報告預測,2024 年至 2027 年間,中國雲端 AI 市場規模將以 28% 的複合年增長率高速擴張,到 2027 年達到 2,390 億美元 。在全球範圍內,中國已成為 AI 應用和發展的重要市場。
報告分析指出,考慮到中國市場對 AI 推理計算的強勁需求,預計到 2027 年,中國將佔據全球雲端 AI 市場 20% 的份額,市場規模達到約 480 億美元 。
本土 GPU 供應商嶄露頭角
在這一巨大的市場機遇下,中國本土 GPU 供應商迅速崛起。華為和寒武紀已成為中國市場的主要 GPU 供應商,它們不斷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並在 AI 訓練和推理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 。這些企業的技術突破和市場擴張,為中國 GPU 自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本土 GPU 晶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本土晶圓代工龍頭企業——中芯國際的生產製造 。中芯國際的製程技術能力和產能規模,直接關係到中國 GPU 的供給能力。報告指出,中芯國際主要採用 7 奈米(即 N+2 節點)等先進製程為本土 GPU 企業代工 。然而,報告也提醒,中芯國際在產能擴張方面仍面臨挑戰。
報告分析指出,中芯國際在耗盡現有的深紫外光刻(DUV)設備庫存後,能否在 2027 年及以後持續擴大 7 奈米和 5 奈米製程的產能,仍存在不確定性 。這也為中國 GPU 產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報告預計,中芯國際可為其關鍵客戶的 GPU 生產分配每月 2.6 萬片晶圓的產能 。在假設良率為 30%-50% 的情況下,到 2027 年,中國本土 GPU 的自給率有望達到 82% 。
GPU 自給自足極具戰略意義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提高 GPU 的自給自足能力,對中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保障產業鏈安全: GPU 是 AI 產業的核心基礎,實現 GPU 的自主可控,可以有效降低中國 AI 產業鏈對外部供應的依賴,增強產業鏈的安全性。
- 推動 AI 產業創新: 擁有自主可控的 GPU,能夠更好地滿足中國 AI 產業的特殊需求,促進本土企業在 AI 算法、應用等領域的創新。
- 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全球 AI 競爭中,掌握 GPU 核心技術,將顯著提升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GPU 自給能力的提升,只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整體發展的一個縮影。報告顯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整體自給率也在穩步提升,目前已達到 24%,超出市場預期 。
雖然產能擴張和技術瓶頸等挑戰依然存在,但中國在 GPU 領域的持續投入和快速進展,無疑將對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 長期投資還靠譜嗎?
- Meta還能繼續爆發嗎?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