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高興太早!陸財經作家:中美雖達關稅協議 仍有三件事情懸而未決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2025-05-13 14:55

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旗下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今 (13) 日刊文指出,中美雙方在瑞士日內瓦同步發布聯合聲明,宣布相互大幅降稅,這場被外媒稱為「子彈擊中靶心」的反轉,不僅讓華爾街狂歡,更折射出大國賽局的複雜棋局。
根據協議,美方取消針對中國商品的 91% 額外關稅,僅保留 10% 基準稅率,中國同步撤銷 91% 反制關稅,但針對芬太尼等特定商品保留 10% 以上關稅。
吳曉波在文中指出,看似對等的條款暗含玄機,因美方將 4 月 2 日加徵的 34% 關稅拆分為 24% 暫緩 90 天與「10% 永久保留」,而中方則針對美方「芬太尼稅」保留反制措施,涵蓋煤炭、農產品、汽車等敏感領域。
根據《華爾街日報》(WSJ) 分析,上述協議這更像是「精準拆彈」而非全面停火。美國對中國加徵的關稅中,涉及戰略產業的 24% 關稅仍懸而未決,而中國對美煤炭、大豆等商品的反制關稅同樣保留。
中美聯合聲明發布後,中國跨境電商企業 Temu 母公司拼多多的股價周一 (12 日) 應聲上漲 7%,但商家很快發現,協議未提及恢復「小包裹免稅」政策,但在美國貿易專家看來,儘管前景不明,從邏輯上講其他商品若都減免關稅,那麼就應該映射到小額豁免,因為它在從中國進口到美國的商品中佔相當大的比重。
浙江一家服裝輔料出口商在協議公佈後立即聯繫美國客戶:「即便被徵 50% 關稅,我們仍比越南供應商便宜。」這樣的心態在長三角外貿企業中蔓延,部分工廠開始加班趕製訂單,試圖抓住 90 天窗口期搶占美國聖誕季市場。
但事實上,美國批發商庫存僅剩 1.3 個月,零售商庫存 1.4 個月,海運週期長達 20 天的現實讓許多企業擔憂「搶出口」淪為「庫存堰塞湖」。還有賣家自嘲道:「我們像在玩俄羅斯輪盤賭,下一顆子彈會不會打中自己?」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說:「中國傳遞的訊息是理性、克制,且不願讓全球經濟為博弈買單。」談判細節顯示,中美官員上周六 (10 日) 會談持續 8 小時,隔日繼續交鋒,美方核心人物、財長貝森特與貿易代表格里爾在其他人離場後仍留場 1 小時。這種「馬拉松式談判」被外媒解讀為中方掌握節奏的佐證。
《經濟學人》也指出,川普政府的談判策略顯示「商人思維」,最初要求 80% 關稅,最終讓步至保留 10% 基準稅率,被稱為「以時間換空間」,既緩解美國國內通膨壓力,也為後續談判預留籌碼。
但風險在於,芬太尼問題作為政治籌碼恐因期中選舉臨近而再度發酵。華盛頓智庫專家坦言:「20% 的芬太尼稅本質是政治秀,真正難啃的是市場准入和匯率條款。」
儘管周一協議暫時壓制了關稅戰,但分析師普遍認為這只是「中場休息」。
瑞銀 (UBS) 分析師指出,中美在供應鏈獨立、技術管制等領域的矛盾未解,90 天後可能迎來更複雜的博弈,而中國的外貿企業已在未雨綢繆。某新能源企業負責人透露,正在墨西哥籌建組裝廠,「就算關稅歸零,分散風險才是長久之計」。
雖然 30% 的關稅仍如鯁在喉,分析師也預估 10% 基準關稅可能永久化,但此刻的中美協議至少為全球供應鏈爭取喘息空間。對企業而言,短期機遇與長期風險並存,唯有加速供應鏈多元化、數位化管理,方能在不確定性中站穩腳跟。
- 《Joe’s華爾街脈動》讀者意見募集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