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劍指千億人民幣市值!陸GPU雙雄要上市了 誰能成為「中國版輝達」?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綜合報導


國產 GPU 迎來歷史性時刻!上半年剛結束,摩爾線程、沐曦股份兩家在周一 (6 月 30 日) 於科創板申請 IPO 同日獲得受理,標誌著中國 GPU 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劍指千億人民幣市值!陸GPU雙雄要上市了 誰能成為「中國版輝達」?(圖:Shutterstock)

摩爾線程擬募集資金 80 億元,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沐曦股份擬募集資金 39.04 億元(投資總額 50 億元),保薦機構為華泰聯合證券。


兩家公司均處於高速發展期,但也面臨研發燒錢、持續虧損的挑戰。招股書顯示,過去 39 個月 (2022 年 - 2025 年 3 月),沐曦累計營收約合 11.17 億元 (人民幣,下同),同期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虧損 32.9 億元,最近一次外部股權融資對應的投後估值為 210.71 億元,過去三年 (2022 年 - 2024 年),摩爾線程累計營收 6.09 億元,同期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虧損共計 50.05 億元,最近一輪投前估值 246.20 億元。

從營收成長來看,摩爾線程 2022 年至 2024 年營收分別為 0.46 億元、1.24 億元和 4.38 億元,年複合成長率超 200%;沐曦 2022 至 2024 年營收分別為 42.64 萬元、5302.12 萬元及 74307.16 萬元,今年首季更是達到 3.2 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達到驚人的 4074%。

儘管營收成長亮眼,但兩家公司均未獲利,摩爾線程最近三年淨利分別為 - 18.40 億元、-16.73 億元、-14.92 億元,沐曦連續三年的虧損分別為 7.77 億元、8.71 億元、14.09 億元。

研發方面,兩家​​公司均投入大量資金。2022 年至 2024 年,摩爾線程累計研發投入 38 億元,占同期營收的 626.03%,沐曦累計研發投入 22 億元,佔營收比例 282.11%。

摩爾線程本次發行募款中,25 億元用於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訓推一體晶片研發,近 25 億元用於新一代自主可控圖形晶片研發,19.8 億元用於新一代自主可控 AI SoC 晶片研發,剩餘 10 億元補充營運資金。

沐曦股份擬將 24.59 億元用於新型高性能通用 GPU 研發及產業化項目,4.5 億元用於新一代 AI 推理 GPU 研發及產業化項目,9.91 億元用於面向前沿領域,以及新興應用場景的高性能 GPU 技術研發項目。

摩爾線程距離 A 股已漸行漸近。周一,交所官網揭露其 IPO 申請已獲受理,保薦機構為中信證券。公司最快於 2024 年四季辦理輔導備案登記,計畫發行不低於 4444.758 萬股普通股,占公司發行後總股數的比例不低於 10%。

摩爾線程成立於 2020 年 6 月 11 日,自主開發了 MUSA 架構,並先後發布了「蘇堤」「春曉」「曲院」「平湖」四代 GPU 晶片,現擁有 GPU 領域領先地位。

摩爾線程的高階主管團隊具有濃厚的輝達 (NVDA-US) 背景,董事長、總經理張建中曾擔任輝達全球副總裁及大中華區總經理,周苑曾任輝達市場生態高級總監。

目前張建中是摩爾線程實控人,IPO 發行前直接持有公司 11.06% 股份,合計控制公司 36.36% 股份。

資本方面,摩爾線程自 2020 年 10 月開始營運後迅速獲得多家知名機構投資,包括紅杉中國、深創投、位元組跳動等。Pre-IPO 輪投前估值已達 246.2 億元,股東總人數達 86 人。市場普遍將其與寒武紀相比較,後者目前市值 2300 多億,最高曾達 3400 餘億。

沐曦股份成立於 2020 年 9 月 14 日,主要為異構運算提供全端 GPU 晶片及解決方案,主力產品為曦雲 C500、智算推理 GPU 曦思 N100。該公司已成功支援 128B MoE 大模型等完成全量預訓練,GPU 產品累計銷售超過 2.5 萬顆,是中國國內少數真正實現千卡集群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 GPU 供應商,並正在研發萬卡集群。

兩家公司產品路線有所不同。摩爾線程同時做消費級圖形顯示卡 GPU 與 AI 運算的 GPGPU,旗下有「蘇堤」「春曉」「曲院」「平湖」四款晶片,主力 AI GPU 產品為 S4000、S5000,消費顯卡產品有 S80 與 S70。

沐曦股份則針對不同客戶需求提供綜合算力解決方案,包括板卡 / 模組、伺服器、一體機 / 工作站及智算集群等。

隨著摩爾線程和沐曦股份 IPO 申請獲受理,中國國產 GPU 企業上市浪潮進一步發酵。壁仞科技已完成最新一輪融資,料將最快在 8 月向港交所遞表。這四家企業均成立於 2018 至 2020 年間,經過 5 到 7 年發展,產品逐步成熟,與客戶建立合作關係。

不過,國產 GPU 面臨的挑戰依然存在,最大差距不在硬體效能,而在軟體生態。摩爾線程、沐曦股份兩家公司都在加速建構自己的開發者生態。此外,業績面臨收入來源單一的風險,沐曦主要收入來自曦雲 C500 系列,摩爾線程客戶集中度較高。

儘管面臨挑戰,國產 GPU 企業展現強大韌性與潛力。隨著技術進步和生態完善,有望縮小與國際巨頭的差距,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這場「國產 GPU 第一股」的角逐,不僅關乎兩家公司的未來,更代表中國高科技產業自主創新的決心與能力。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