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數大跌創38年紀錄:避險神話破滅 穩定幣能否為美元「續命」?
鉅亨網新聞中心
據陸媒《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大跌逾 10%,創下 38 年來同期最大跌幅,市場對美元的悲觀情緒達到新高,引發了美元霸權是否已進入「黃昏時分」的深刻討論。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雖稱穩定幣可望鞏固美元霸權,然而,穩定幣是否真能挽回市場對美元信用的信心,仍是各界熱議的焦點。
資金加速撤離美元
美元作為「避險錨」的地位備受質疑,道富銀行全球宏觀戰略主管邁克爾 · 梅特卡夫指出,美元似乎正處於某種結構性衰退之中,投資者對美元的悲觀看法已達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水準。交叉貨幣基差互換的變化也印證了市場對美元需求的顯著減弱,摩根士丹利與高盛報告均指出投資者對美元計價資產的興趣減弱,轉向歐元和日元資產。
全球央行也在加速減持美債,自今年 3 月底以來已累計拋售 480 億美元美債。同時,認知層面也發生了轉變,儲備經理和私人客戶主動詢問美元避險地位是否面臨風險以及如何分散配置資產。
官方貨幣金融機構論壇(OMFIF)的調查顯示,計畫增持歐元的央行比例從一年前的 7% 增至近 16%,未來十年預計 30% 的央行將增持人民幣。
美元霸權三大支柱面臨挑戰
美元貶值深層原因在於其作為全球核心貨幣賴以維繫的三根支柱的鬆動。首先是經常帳戶穩定性的動搖。
美國 2025 年第一季度貿易逆差高達 4502 億美元,創歷史紀錄,這被視為「特里芬難題」在當前全球格局下的重現。野村證券甚至質疑,在美國全球 GDP 占比持續下降及其他國家金融財富不斷擴張的背景下,美元資產是否仍是「安全堡壘」。
尤其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能加劇通膨和財政赤字,形成惡性循環。其次是制度性信任的侵蝕。
OMFIF 調查顯示,美元在去年是最受歡迎的貨幣,但今年卻跌至第七位。高達 70% 的受訪者表示,美國的政治環境阻礙了他們投資美元。最後,貨幣政策獨立性成為新的擔憂焦點。
2025 年上半年,川普頻繁施壓聯準會要求降息,並考慮提前宣布下一任聯準會主席人選,這動搖了投資者對聯準會獨立性的信心,因為美元價值不僅來自經濟體量,更依賴於透明、獨立、可預期的政策制度。一旦這種制度被認為可以被政治操控,美元的信用錨便會鬆動。
穩定幣:「續命方案」或「治標不治本」?
面對美元霸權的動搖,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提出穩定幣可鞏固美元霸權,未來可能成為美國國債或短期國庫券的最大買家之一。
目前,全球流通量最大的穩定幣 USDT 與 USDC 均錨定美元,在金融服務不足或貨幣體系動盪的地區廣泛使用。這些穩定幣被視為事實上的「鏈上美元」,兼具可攜性、流動性與抗通膨屬性,這種趨勢被認為是「美元全球化的第二軌道」,即使美元在傳統金融渠道中被減持,只要穩定幣繼續擴張,其全球流通基礎仍能維持甚至拓展。
然而,各界對穩定幣能否挽救美元信用看法不一。長江證券宏觀團隊報告指出,穩定幣「治標不治本」,雖然能延緩「去美元化」趨勢,但難以逆轉長期累積的信用折損,美元主導地位的衰弱仍難避免。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巴里 · 艾肯格林也對美元穩定幣的影響表示懷疑,他認為其他創新如央行數位貨幣、mBridge 項目甚至 Fedwire 也能實現更快更便宜的跨境支付。
艾肯格林強調,美元的全球地位取決於美國政策的穩定性、債務和赤字前景,以及權力獨立性和法治,穩定幣的發行和監管無法抵消這些深層次問題,僅是美元信用的映射器,無法重建制度性信任。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