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巨頭入局:小米AI眼鏡如何重新定義賽道?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小米 AI 眼鏡上市後迅速「賣爆」,根據官方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7 月 2 日,實際用戶激活量已突破三萬台。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巨頭入局:小米AI眼鏡如何重新定義賽道?(圖:shutterstock)

陸媒《極客公園》報導認為,小米憑藉其強勢的品牌效能,正將 AI 眼鏡這一概念普及給更多普通數碼用戶,將整個行業從此前的「淺灘遊戲」帶入充滿變數與機遇的「深水區」。


報導稱,小米的成功並非偶然。相較於曾被寄予厚望卻表現不佳的閃極拍拍鏡,後者因長達 7 個月的發貨延期、嚴重的品控問題(如鏡腿不對稱、掉漆、甚至無法開機)以及核心拍攝功能畫質粗糙(被形容為「千禧年復古畫風」)而飽受詬病。閃極團隊對 AI 的理解也停留在「接入個 API 就行了」的層面,並錯誤地為拍拍鏡搭載了為智慧手錶設計的晶片,嚴重低估了整合難度。

小米則憑藉其年出貨上億台設備的巨頭優勢:強大的供應鏈議價能力、深厚的硬體工程經驗、成熟的品質控制體系以及完善的軟體開發團隊,成功打造了一款完成度更高、體驗更穩定的產品。

在產品設計上,小米 AI 眼鏡重約 40 克,採用經典 D 型方框設計,並宣稱專為亞洲臉型優化,佩戴不易產生壓迫感,同時支援全渠道配鏡服務。其硬體設計的最大亮點無疑是電致變色版本的推出,用戶可透過雙指滑動鏡腿,在 0.2 秒內實現鏡片顏色的多檔調節。儘管此功能需額外支付 700 至 1000 元的溢價,但其炫酷的科技感仍吸引了大量訂單。

在核心功能方面,第一人稱視角(POV)拍攝是當前 AI 眼鏡最核心的應用場景。小米選擇以更高的解析度作為突破口,其橫屏影片在清晰度和畫幅上超越了 Ray-Ban Meta 的豎屏格式,更貼合主流平台的觀看習慣,但運動場景中的畫面拖影相較於 Ray-Ban Meta 更為明顯。

AI 實現路徑上,小米選擇了一條更務實的「雲端」路線,將其 AI 能力完全綁定於手機上的小愛同學。這種做法的優勢在於能夠調用強大的雲端算力,從而實現會議紀要轉寫、多語言同聲傳譯等複雜且高度本土化的實用功能。但其代價是,每一次交互都依賴於手機的藍牙連接,帶來了大約兩秒的延遲。相較之下,Meta 選擇將 AI 模型內置於設備端側,響應飛快,然而對中國用戶而言,其核心的多模態 Meta AI 功能在中國大陸地區無法使用。

報導稱,小米的入局,不僅是推出了一款產品,更是向整個行業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AI 眼鏡的時代,真正開始了。Ray-Ban Meta 的成功(銷量突破 200 萬台)為所有後來者提供了範本,證明只要解決了設計、佩戴和核心功能問題,消費者願意為 AI 眼鏡買單。

儘管目前 AI 眼鏡行業仍處於「眼鏡 + 相機 + 音訊 + AI」的過渡階段,這是由於真正的 AR 眼鏡需要在輕薄鏡片上實現高亮度信息顯示,並由低功耗晶片進行實時運算,這仍然面臨巨大的技術難關,甚至有業界人士預計十年內 AR 眼鏡都難以實現理想的商業化。但小米作為事實上的普及者,已起到教育市場的作用,並為上游供應商提供了明確的量產目標,加速形成穩定健康的產業鏈生態。

報導稱,,接下來,來自百度、字節跳動等更多科技和互聯網大廠的競品也將陸續登場,2025 年下半年的 AI 智慧眼鏡市場,將從創業公司零星點火的階段,正式進入巨頭們正面廝殺的激烈競爭格局。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