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讓步換安全?丹麥議會壓倒性通過爭議法案 允許美軍存在+儲存核武器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丹麥議會近日以 94 票贊成、11 票反對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極具爭議的法案,正式授權美國在丹麥領土設立軍事基地、駐紮士兵並儲存軍事裝備。這項突破性法案的通過,標誌著丹麥在北約框架下的國防政策發生重大轉向,也使北歐安全格局面臨深刻重構。該法案在賦予美軍廣泛權限的同時,也因涉及司法豁免權等敏感條款,在國際社會引發強烈迴響。

丹麥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具有深遠歷史淵源。二戰期間,丹麥主權淪陷的慘痛經歷塑造其戰後「主動依附大國」的安全戰略。
1949 年加入北約後,丹麥於 1951 年與美國簽訂《格陵蘭防務協定》,讓美國在格陵蘭島建立圖勒空軍基地。這個配備彈道飛彈預警系統的軍事設施,不僅成為北約對抗蘇聯的前線陣地,更讓丹麥獲得每年相當於國防預算 30% 的軍事補貼。
冷戰結束後,丹麥持續深化對美軍事合作,2014 年烏克蘭危機後積極推動北約東擴,2023 年簽署的新國防協議已允許美軍使用三個空軍基地及埃斯比約港。
專家表示,丹麥新通過的法案實質上是 2023 年協議的升級版,突破性在於明確美軍可在基地外開展軍事活動,包括駐軍、儲存裝備和實戰演練。此外,新法案更賦予美軍司法豁免權,規定美軍人員犯罪將由美國軍事法庭審理,美軍憲兵甚至可對丹麥平民實施管控。這種「治外法權」安排讓丹麥部分主權讓渡給美國,標誌著丹美關係從「被動依附」轉向「主動捆綁」。
該法案對區域安全格局產生多重衝擊。在北約防禦體系方面,丹麥作為北歐支點國家,軍事基地開放將顯著增強北約在北極方向的防禦縱深。美軍常態化駐紮可提高波羅的海三國防禦部署,形成對俄「弧形包圍」。圖勒空軍基地的 MQ-4C 無人機可 24 小時監控俄北方艦隊活動,衛星地面站則提升北約極地通訊能力。
不過,美軍擴大在丹軍事存在加劇了北極戰略競爭。俄方已增加北方艦隊巡邏頻次,「匕首」飛彈射程涵蓋北歐美軍基地,區域緊張態勢升級。
歐盟防衛自主建設也受到間接影響。儘管丹麥強調合作基於北約框架,但其將 60% 國防預算投入北約而非歐盟聯合項目的做法,削弱了歐盟「歐洲防務機制」的推進效果。
今年 4 月,歐盟啟動 800 億歐元防務基金,丹麥獲批的 12 億歐元主要用於與德國聯合研發第六代戰機,這種「有限自主」策略使丹麥在跨大西洋聯盟與歐洲自主防務間陷入兩難。
但上述新法案前景仍面臨諸多限制因素。格陵蘭島問題仍是潛在爆點,川普政府近期常暗示恐以經濟施壓或軍事威脅來獲取該島主權,引發丹麥強烈反彈。丹麥民意也呈現分裂態勢。最新民調顯示,58% 民眾認為合作損害主權,紅綠聯盟直斥這是「21 世紀殖民主義」。
整體而言,丹麥透過讓渡部分主權換取安全承諾的做法,在提升短期安全保障的同時,也讓自身陷入更複雜的地緣政治賽局。如何在維護國家主權、平衡跨大西洋關係以及參與歐洲國防自主建設之間找到恰當定位,將成為丹麥外交戰略面臨的長期考驗。法案的通過不僅改寫丹美軍事合作規則,更在北極這個戰略要地投下新的變數。
- 市場震盪加劇,別怕進場!三大策略逆勢突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