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機器人兆元藍海 從題材想像到落地進展
先探投資週刊

隨著特斯拉、輝達、宇樹科技等國際巨頭陸續加碼布局,人形機器人成為最被看好的下一波爆發性產業。大摩預估 2050 年全球產值將突破五兆美元,台灣供應鏈也躍上檯面,營運蓄勢待發。
【文/吳旻蓁】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從 『概念炒作』轉向『落地進展』,中國在應用、融資和政策支援上全面發力,美國則以特斯拉為核心推進技術更新。」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報告《Humanoid Horizons: An Adoption Race》中如此說。確實,「人形機器人」早已從過往在科幻電影裡的想像走進現實生活中,且也不再只是展場上的炫技噱頭,而是已經開始學會搬貨、打掃、對話,甚至幫忙組裝伺服器;也就是說,人形機器人已真正落地在商業與生活版圖中。
市場規模上看五兆美元
從美國特斯拉、輝達、微軟、Google,到中國的華為、宇樹科技、優必選等,乃至於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新創公司,紛紛投入這場新賽局。摩根士丹利指出,儘管美中兩國在策略重點上有所區別,雙方皆正以各自方式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邁入商業化新階段;並預估至二○五○年,人形機器人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年收入五兆美元、存量突破十億台的水準,相當於目前全球前二○大汽車製造商銷售額的兩倍。
以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模型來看,人形機器人市場將經歷階梯式成長,至三六年僅二二○六萬台投入商用,到二○四○年滲透率突破一.二七億台,而至四四年占據總量四四%的四.○七億台將進入應用階段,最終在二○五○年形成九.三五億台的全球部署規模。報告亦指出,機器人應用以商業為主,例如製造業、物流、零售與醫療場域;隨著AI與硬體整合技術成熟,價格下探、使用普及,再逐步滲透至家庭領域。其估計二四年一台人形機器人的成本約為二○萬美元,到二八年價格可能會降至約十五萬美元,到二○五○年則降至五萬美元。如果能夠更多地利用廉價的中國供應鏈或其他地區低價供應鏈,到二○五○年價格可能會降至一.五萬美元。
正因為成本加速下滑、應用快速擴散,全球主要科技企業無不加快腳步研發。從市場狀況來看,目前最受矚目的三大國際玩家分別是特斯拉、輝達以及中國的宇樹科技。特斯拉早在兩年前便推出 Optimus 人形機器人,近期持續推進第三代(Gen3)升級,聚焦在手部靈活度與能源效率上。雖然生產一度因關節馬達過熱等問題暫停,但執行長伊隆.馬斯克預告的出貨目標,仍是市場最具指標性的參考點。特斯拉除了自身生產,也透過自家AI模型與汽車製造經驗,打造出從軟體、晶片、動力模組一條龍的生態系,摩根士丹利甚至預估特斯拉將是未來全球最大的人形機器人整合商之一。
美中霸權新戰場
輝達則選擇走平台策略,主攻人形機器人的AI「大腦」與訓練模型。旗下 GR00T N1 Vision-Language-Action 模型,能讓機器人透過語音與圖像理解,進行跨場景任務,例如「請把右邊的紅蘋果拿來放到左邊的籃子」。這樣的模型不僅支援手部操作,還能擴展至醫療輔助、物流搬運、裝配生產等多種任務。輝達已與富士康合作,規劃在美國AI伺服器廠中部署第一批人形機器人,成為實戰測試場域。(全文未完)
來源:《先探投資週刊》2363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先探投資週刊》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