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將在2025引爆!麥肯錫:傳統金融不佈局恐失全球支付主導權
鉅亨網新聞中心
麥肯錫指出,穩定幣作為基於區塊鏈的數位現金,正逐步改變全球支付方式。隨著「代幣化現金」的普及,2025 年可能成為支付行業的關鍵轉折點。傳統企業與新興創新者均需提前部署應對策略。

報告強調,穩定幣已成為傳統支付基礎設施的全球替代方案。目前主要以美元形式發行,穩定幣的流通量在過去 18 個月翻了一倍,但每天仍僅能支持約 300 億美元的交易,不到全球資金流動的 1%。
穩定幣能突破銀行工作時間和地域限制,提升支付速度、降低成本、增加透明度及金融包容性,尤其惠及未被銀行服務覆蓋的人群。
目前穩定幣主要作為交易中介,依賴流動性及法幣兌換渠道。麥肯錫指出,若客戶大量存入穩定幣,將重塑結算模式,並對金融機構的儲備需求及收入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同時,跨境支付、匯款及資本市場結算等場景將率先受益,推動全球支付體系轉型。
麥肯錫解析:代幣化現金的多樣化與支付生態挑戰
麥肯錫指出,近年來,各國央行和金融機構紛紛推出多種類型的代幣化貨幣,推動數位支付新革命。這些代幣化現金主要包括:
這三種代幣化現金具備快速結算與支付能力,並能在交易前完成資金核查及身份驗證。藉助數位合規流程與智能合約,自動執行反洗錢(AML)和了解你的客戶(KYC)等合規檢查,並利用鏈上分析篩查受制裁對象。
相較於傳統支付網路如 SWIFT、Fedwire 等依賴多層中介與人工審核,代幣化現金能縮短交易時間,提升支付效率。
麥肯錫表示,穩定幣交易量在過去四年已數倍增長,若此趨勢持續,未來十年內代幣化支付有望超越傳統網路。由於代幣化現金能滿足即時結算需求並降低運營風險,為支付業者與終端用戶帶來明顯價值。
麥肯錫建議,所有支付相關機構應提前規劃並提升代幣化現金應用能力,以抓住數位支付浪潮帶來的機遇,並積極轉型傳統支付技術。
穩定幣受歡迎背後的支付痛點與新需求
同時,麥肯錫還指出,當前全球支付基礎設施面臨多項長期挑戰,包括:
- 速度緩慢:傳統跨境支付通常需 1 至 3 個工作日完成結算。
- 成本高昂:多層中介(代理銀行、清算機構)增加交易費用。
- 透明度不足:支付路徑複雜,特別是跨境交易時狀態不明。
- 可用性有限:銀行系統多僅在工作日營運,節假日無法處理支付。
- 金融包容性低:多數支付需符合嚴格 KYC 規定,許多人因缺乏證件或資格被排除。
而全球各地分散的國內支付系統造成孤立的專有網路,更是阻礙全球支付整合。
麥肯錫稱,近年,對即時、低成本、安全且包容的支付解決方案需求大幅增加,涵蓋商戶結算、企業間支付、跨境匯款及自動化政府付款等多場景。
儘管部分傳統金融機構擔憂創新支付擾亂現有收入模式,且國際監管不統一阻礙合作,但麥肯錫強調,創新仍是必由之路,傳統支付系統憑藉廣泛接受度和消費者保護仍具長期價值。
這使穩定幣成為解決新支付需求的有力方案,支持近乎即時結算、成本低廉、端到端可追蹤性及全年高可用性,且基於錢包而非帳戶架構,擴大支付普及性。
截至 2025 年第一季,穩定幣用於匯款佔全球跨境支付 3%,資本市場結算不到 1%,而加密貨幣購買交易達約 20 萬億美元。
儘管便利性提升,但穩定幣監管合規成本依然存在。金融機構在向基於代幣的自動合規過渡時,需承擔 KYC 及 AML 監控等成本。同時,穩定幣存款對金融機構資金運作帶來挑戰,因發行方持有存款且相關投資工具尚不成熟。
2025 年有望成為穩定幣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麥肯錫報告指出,得益於監管環境日趨明朗、技術基礎設施不斷升級,以及市場需求持續擴大,2025 年或將是代幣化現金快速成長的重要一年。
首先,全球主要司法管轄區陸續出台穩定幣監管規範,包括歐盟的《MiCA 法案》、美國的《穩定幣創新法案》等,明確儲備金要求、資訊披露和合規標準。
同時,美國也加強對 Web3 企業的支持,協助主要交易平台和穩定幣發行商申請銀行牌照,促進穩定幣與傳統金融的融合。
其次,區塊鏈平台如 Ethereum、Solana 及其二層擴容技術提升交易速度與效率,錢包安全性與用戶體驗也顯著增強。鏈上分析工具的發展則提高了合規監管的自動化水準。
此外,穩定幣發行量自 18 個月前的 1200 億美元增至 2500 億美元,預計年底突破 4000 億美元,到 2028 年有望達 2 萬億美元。同期,收益型代幣逐漸興起,支持基於短期政府證券的實時收益支付,拓展了代幣化現金的應用場景。
穩定幣需求持續增長,來自多元實際應用
根據麥肯錫報告,穩定幣需求主要源自三大領域:
此外,穩定幣在機構結算及財務管理領域也逐步應用,促進更靈活的現金管理。存款資金實現即時可用,並可投資短期國債和回購協議等資產,實現日內收益。此模式中,現金儲備由穩定幣發行方持有,投資資產則由財務管理人掌控。
穩定幣的風險評估與金融機構的應對策略
儘管監管如《GENIUS 法案》旨在明確穩定幣的儲備要求,保障其穩定性,但現階段許多穩定幣尚未全面符合這些標準,偶爾會出現價值脫鉤的風險,主要源於儲備金的不確定性。
數位資產的保管同樣存在風險,尤其是私鑰管理不善可能導致盜竊。雖有安全托管服務,但攻擊事件屢見不鮮,且機構須通過嚴格的公司治理防範內部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穩定幣持有者並不享有底層資產的法定所有權,儘管發行方承諾可兌換。若發行方破產,持有者可能成為無擔保債權人,無法獲得儲備資金保障,且缺乏政府或中央銀行的法律支持。
穩定幣雖有成功擴展案例,但央行數位貨幣(CBDC)嘗試多於成功,主要因缺乏吸引力的價值主張。
麥肯錫預測,未來三年,穩定幣每日交易額或突破 2500 億美元,超越主要支付網路,特別是在企業跨境交易等場景有顯著提升。
因此,金融機構需先明確在數位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定位,以把握穩定幣機遇。
積極構建穩定幣基礎設施,把握數位支付新機遇
麥肯錫指出,金融機構正面臨難得的穩定幣發展契機,應及早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搶佔市場先機。由於人才培養與技術構建需時,機構不可拖延,並建議採取以下四大步驟:
- 培養專業人才:由於過去加密貨幣業務熱度下降,許多機構已流失數位資產專業能力。未來需補強區塊鏈技術、風險評估及智能合約應用等核心人才。
- 提升技術能力:加速與現有生態合作或自主研發,填補技術空缺,確保系統安全穩定。
- 強化高層培訓:董事會及決策者須理解穩定幣領域最新發展,做出明智策略判斷。
- 主動與監管機構合作:積極溝通,有助於應對快速變化的合規及治理要求。
此外,麥肯錫還表示,制定明確的市場進入路線圖非常重要。過往經驗顯示,僅靠「先建設後吸引用戶」難以成功,機構需與利益相關者共同測試並推動具吸引力的應用與服務。
目前,部分金融機構已與 Web3 科技公司合作,優化錢包、托管、流動性及交易監控等關鍵環節。
穩定幣市場成熟的關鍵指標
雖然目前代幣化現金尚未全面顛覆全球支付,但多項跡象顯示其正處於成長關鍵期。麥肯錫歸納六大成熟指標,值得金融機構密切關注:
- 用戶期望提升:消費者愈來愈期待全球支付能像手機 App 般快速便捷,先行者將獲得競爭優勢。
- 監管明朗:發達市場監管法規逐步落實,如美國《GENIUS 法案》與歐盟《MiCA 法案》推動穩定幣安全合規使用。
- 資本投資活躍:早期領導者吸引高調投資及併購,如 Circle 多次公開募股、Stripe 併購 Bridge 與 Privy 等。
- 現有企業應變:傳統金融機構積極推動資產代幣化,部分美國銀行討論聯合發行穩定幣。
- 基礎設施完善:無縫鏈上鏈下轉換、數位錢包及安全托管等關鍵技術成熟,是市場成熟的標誌。
- 交易量攀升:穩定幣在商業和資本市場的應用增多,交易量翻倍將成為重要訊號。
金融機構可建立專屬評分卡,監測行業公告、法規進展及重要 IPO,掌握市場脈動。
麥肯錫強調,隨著監管逐步完善、安全技術進步及消費者需求擴大,穩定幣正成為全球支付的新興競爭力。
因此,金融機構如何因應與創新,將左右其在全球即時價值交換及數位資產生態中的核心地位,並推動未來更多數位金融應用落地。
- 上課抽比特幣:幣圈新手入門班開課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