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財政部「無聲政變」以穩定幣控制國債市場!《GENIUS法案》如何重塑貨幣體系?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美國財政部在一場近乎無聲的制度變革中,透過一紙僅 47 頁的金融監管文件,成功繞過聯準會,對美國貨幣體系進行了結構性改革。這項變革的核心機制,是強制私營部門購買政府債券,並可能暫時解決了困擾美國多年的巨額赤字融資難題。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美國《GENIUS法案》重塑貨幣體系。(圖:Shutterstock)

這場重大的金融體系重組,既無需耗時費力的憲法修正案,也未引發大規模的公眾辯論,卻達成了自 1951 年《財政部 - 聯準會協議》以來,和平時期對主權債務市場最深遠的改變,而且方向與前者確立央行獨立性的宗旨完全相反。


這一切的制度基礎,源於 2025 年 7 月 18 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的《天才法案》(GENIUS Act)。儘管該法案在公開宣傳中被定位為「數位貨幣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措施」,但其真正意義卻是將數位美元的監管框架「武器化」,使貨幣政策從屬於財政部的融資需求。

《GENIUS 法案》的機制設計極為精妙:

  • 強制要求: 所有與美元掛鉤的支付穩定幣(數位代幣)發行機構,其準備金必須 100% 持有美國國債或央行現金。
  • 機構接管: 監管權由財政部下屬的貨幣監理署(OCC)行使,而非獨立的聯準會。
  • 投資限制: 法案禁止這些發行機構將準備金投資於公司債券、商業票據或除短期政府債券以外的任何其他資產。

核心結果是:每一枚新鑄造的數位美元,都變成了美國主權債務的法定購買。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曾公開預測,穩定幣市場市值到 2030 年將從目前的 3090 億美元增長至 2 兆至 3.7 兆美元。

若此預測成真,穩定幣行業將成為僅次於聯準會的第二大美國政府債務持有者。與聯準會透過印鈔創造需求不同,這股需求將源於全球私人資本,特別是來自尋求美元敞口的新興市場。

這並非量化寬鬆,而是「私有化的量化寬鬆」。財政當局透過監管指令,人為地為自身債務製造了結構性需求,且不受央行政策立場的影響。」

結構性需求架構:將穩定幣發行方轉變為「狹義銀行」

《GENIUS 法案》的關鍵創新在於其嚴苛的禁止行為。穩定幣發行方被禁止從事傳統銀行允許的大部分活動,例如管理期限轉換和透過貸款獲取收益。

這些機構只能持有三類資產: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承保銀行的美元存款、期限在 90 天以內的國庫券,或以這些國庫券為抵押的回購協議。

這種結構有效地將穩定幣發行機構轉變為具有單一使命的「狹義銀行」:將私人儲蓄直接轉化為政府負債。

Circle(CRCL-US) 、Tether 以及未來獲準的其他發行機構,承擔資金傳導的功能,將全球對美元的需求直接導入國庫券拍賣。監管框架則保證這些資金不會擴散至更廣泛的私人經濟領域。

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研究支持了這種效應:穩定幣市值增加 35 億美元,可使短期國債收益率下降 2.5 至 5 個基點。

若穩定幣市場達到 3 兆美元的目標,短期收益率曲線可能出現 25 至 50 個基點的結構性抑制。對於負債 38 兆美元的美國政府而言,借貸成本降低 30 個基點,每年可節省約 1140 億美元的利息支出。

這標誌著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根本性脫鉤。即使聯準會試圖收緊金融環境,財政部也能透過強制購買機制,將自身的借貸成本維持在較低水準,從而使聯準會的政策傳導機制失效。

戰略布局與地緣政治意涵:吸納全球資本

財政部長貝森特的公開聲明證實了此一戰略考量。他表示,穩定幣市場的擴張將使財政部「至少在未來幾個季度」無需擴大傳統的債券拍賣規模。

這是在 2025 年綜合法案暫停債務上限並授權額外 5 兆美元借貸能力後,為尋找新債券買家所採取的「生死攸關的挑戰」的解決方案。

法案的主要需求增長點被認為來自新興市場。面對當地貨幣不穩定和資本管制,東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地區的民眾將受監管的美元代幣視為比國內銀行體系更優越的價值儲存手段。

這造成了一種反常的局面:美國向發展中國家輸出通膨,這些國家的資本外逃轉為使用數位美元,而穩定幣發行方則將這些資本輸送回美國財政部。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政府正在透過全球南方國家的貨幣崩潰來為自身的財政赤字融資,稱之為一種「21 世紀的金融帝國主義」。

摩根大通的機構性「投降」

最具指標性的轉變來自華爾街。2025 年 10 月,美國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銀行 (JPM-US) 宣布,將開始接受比特幣以太坊作為機構貸款的抵押品。這標誌著該機構對加密貨幣長達十年的敵視態度出現政策逆轉。

此舉使加密資產被納入影子銀行體系的抵押鏈,提高了金融體系的資本流通速度,讓原本閒置的加密資產產生流動性,並進一步流入政府債券市場。

摩根大通的行動被視為「聰明資金」對新體系的認可,也暗示了該機構正將自身定位為加密經濟的中央銀行。

潛在風險:非對稱性與聯準會的致命一擊

儘管財政部的策略看似成功,但其存在一個致命的依賴性:它將美國主權債務市場的穩定性與加密資產價格的波動性捆綁在一起,引入了尾部風險。

該機制在市場擴張期間運行順暢。隨著穩定幣需求增加,發行方會購買國債,從而壓低收益率並緩解財政壓力。

然而,國際清算銀行的非對稱性分析揭示了潛在的反向風險:若加密貨幣市場崩盤引發大規模贖回,用戶將穩定幣兌換回美元,發行方將被迫立即清算所持國債以滿足贖回需求。

鑑於 2 至 3 倍的不對稱性,若穩定幣市值縮水 5000 億美元,短期收益率可能在數日內飆升 75 至 150 個基點。對於每季度需展期數萬億美元到期債務的政府而言,這將引發嚴重的流動性危機。

財政部將面臨兩難抉擇:要或承受災難性的借貸成本,或暫停債券拍賣,而無論哪種決策,都可能導致主權信用評級下降。

屆時,財政部將面臨流動性危機,而聯準會將被迫作為最後交易者進行干預,購買穩定幣發行方拋售的國債。

這將把私營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危機轉化為央行貨幣化,恰恰是財政部試圖避免的結果。

聯準會理事米蘭已承認這種動態,指出穩定幣已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能在聯準會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影響利率。

換句話說,財政部已經建構了一套平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無論聯準會是否同意,該機制都在運作。

無聲的政權更替

分析人士認為,「無聲政變」的說法是對這場制度轉型的精準描述。

財政部並未廢除聯準會,而是透過《GENIUS 法案》、戰略比特幣儲備等一系列協調策略,使財政政策能夠主導貨幣政策,逆轉了中央銀行七十年來的獨立性。

這場變革的後果,是美國通過一套可程式設計、可攜帶的數位支付基礎設施,鞏固了美元在 21 世紀的霸權地位,形成了一種「數位布列敦森林制度」。

最諷刺的是,這場轉變並非源自民粹運動或政治授權,而是透過日常金融監管悄然完成。僅 47 頁的立法文本,在國會鮮為人知的委員會中討論,就比自 1970 年代放棄金本位以來的任何政策更徹底地重塑了美國財政與貨幣當局的關係。

這究竟是制度演進,還是文明風險,取決於尚未可知的變數:

  • 3 兆美元規模的穩定幣能否在加密貨幣寒冬中維持 1:1 贖回?
  • 國際清算銀行揭示的非對稱資金外流是否會在發行方達到系統性規模前擾動國債市場?
  • 若市場意識到聯準會必須為一個既非其設計也難以控制的系統背書,其信譽能否維持?

其最終能否承受起帝國的重擔,將在未來市場危機的實時壓力測試中才能揭曉。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