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加密行業經過 15 年還沒做出一個「日常應用」?
金色財經
作者:nitin, Ishita , andPavel 來源:Hazeflow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已經過去 15 年了。數兆美元的資金湧入,整個行業重塑了金融、科技和監管格局。華爾街、矽谷和全球監管機構都開始關注。
但至今——還沒有一個加密應用真正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沒有人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最喜歡的加密應用。沒有人通過錢包原生的聊天工具給朋友發消息。沒有人像用 Venmo 或 PayPal 那樣,給朋友鏈上轉賬 5 美元。我們是怎麼做到:在打造出如此龐大、如此喧譁、資金如此充足的產業後,卻沒能推出哪怕一個「日常級別」的應用?
回顧一下
在過去 15 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加密行業主要聚焦於建設核心基礎設施——區塊鏈、共識機制、錢包、跨鏈橋、預言機、金融原語等。這一長達十餘年的「基礎設施階段」並非偶然。要讓去中心化系統真正落地,前提是它們必須在性能、可靠性和靈活性上追平甚至超越中心化系統。
這意味著加密行業最初的 10 到 15 年主要是為了驗證一系列概念:
雖然這些概念催生了 dapp 的出現,但它們受限於擴展性、延遲和使用複雜度。
不過今天,生態正發生可見的轉變。隨著高擴展性的區塊鏈技術成熟,資源密集型的加密應用終於能登上前台——這些應用開始在易用性和速度上與 Web2 匹敵。加密「基礎設施時代」正在過渡到「實用性時代」。
我們已開始看到鏈上真實使用的初現端倪:
穩定幣(USDC、USDT)在日交易量上領先,讓傳統支付顯得慢又貴;
迷因幣 不再只是投機工具,而是變成可編程、可流通的社交貨幣;
Polymarket 正在驗證預測市場在「真金白銀」和「真實數據」下的可擴展性;
高性能去中心化交易所(如 Hyperliquid) 正通過抽象複雜度,直接挑戰中心化交易所的地位。
雖然一切仍處早期,但這些信號預示着一種更廣泛的文化轉向。
行動端「日常應用」的演化史
2000 年初期 →
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前,行動體驗是割裂的、功能導向的。那時的行動應用只涵蓋一些基礎功能,比如日曆、鈴聲和基於 Java 的小遊戲。Opera Mini(2005)首次將「完整網頁」引入功能機,Google Maps Mobile 也帶來了交互式導航體驗。
但分發機制混亂:當時沒有統一的 App Store,只有營運商自帶的入口、諾基亞等廠商的下載中心,或者 GetJar 這種獨立網站。網速慢(2G),流量貴,大多數用戶只用預裝應用——和如今的加密應用現狀極其相似。
2000 年末至 2010 年初 →
2007 年 iPhone 的發布和 2008 年 App Store 的上線徹底改變了這一切。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全球統一的行動應用市場。Facebook、Gmail、Google Maps 和 WhatsApp 等早期應用迅速融入人們的日常。
尤其是 WhatsApp,在短信昂貴的國家實現了爆髮式增長,靠的是實用性和網路效應,最終成為主流通訊工具。行動習慣開始形成:用戶每天多次打開同一批應用,不只是為了功能,而是為了「連接」。
到 2013 年,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達到了全球臨界點,催生了一波真正意義上的「日常應用」:
打車、外賣等服務(Uber、Doordash)從奢侈品變成了生活必需品。
Uber 的模式尤其突出地展現了「強反饋循環」的威力:司機越多,等候時間越短,吸引更多乘客,進一步吸引更多司機。這種雙邊網路效應,也正是 DePIN(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路)未來所承諾的——通過用戶參與反哺基礎設施,讓它變成一個「用戶驅動的活系統」。
同時,Apple Pay、微信支付、支付寶等行動支付系統,讓數字金融變得無比順滑。這些應用深入集成於行動操作系統,如聯繫人、支付、通知系統,變得不可替代,也難以遷移。
2016 年以後 →
2016 年後,行動應用的重心從「實用」轉向「多巴胺刺激」。短影音應用如 TikTok 將手機變成了無盡娛樂的入口。從小眾起步,迅速變成全球文化現象——TikTok 用戶從 2018 年的 5000 萬增長到 2021 年的 10 億。
這些不僅是「應用」,而是全新的體驗(new tings),能占據注意力、重塑習慣。它們形成了新的「習慣迴路」,迫使 Instagram 和 Facebook 推出自己的模仿產品(Reels、Stories)。
如今,行動應用已經深度嵌入全球文化和社會基礎設施中。Meta 的產品矩陣(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每天觸達超過 30 億人。地區領頭者如印度的 WhatsApp、中國的微信,也通過本地化快速發展壯大。
服務於人類核心需求(溝通、出行、支付、娛樂)的應用,才是最持久的贏家。
這些應用的成功因素至今不變:
強大的網路效應
直觀的上手體驗
平台級集成(預裝、操作系統級共享)
能持續創造「習慣性價值」
而現在,贏家已經不再只是「單一應用」,而是整個「生態系統」。
加密應用與傳統「日常應用」的差異
在傳統科技領域,開發者花了多年時間尋找那個所謂的「殺手級應用」——即能帶來大眾用戶的單一爆款產品。但現實中,這種普及是隨著智慧型手機本身逐漸滲透才一點點實現的。
加密行業走的路線則完全不同。
那些存活時間最長的項目——比特幣、以太坊、Uniswap、Aave、ENS、The Graph ——並不是面向消費者的應用,而是底層基礎設施。它們是協議,而不是平台。
事實上,如果說像 Google 或 Meta 這類巨頭是從應用演化成生態系統的,那麼加密領域的頭部項目則是從生態系統起步,卻仍在等待真正的「日常應用」在其之上誕生。
這揭示了核心分歧:Web2 打造了「可見的應用」,後來成為平台;Web3 構建了「不可見的協議」,現在還在等待屬於它們的殺手級應用。
這種分歧的根源在於結構性和理念上的差異:
理念上的差異帶來了結構性的影響:
錢包作為核心身份系統,讓用戶擁有資產並可直接支付,但也帶來了體驗上的複雜度;
可互操作性讓用戶可以跨生態系統攜帶資產或身份,但也讓上手流程和安全抽象變得更難;
開放數據為創新和組合提供了無限空間,但也消除了傳統「護城河」,迫使項目重新構建「可防禦力」。
Web3 提供了 Web2 沒有的東西(而且這很重要)
1. 透明的公共數據
大多數區塊鏈上的操作都是公開的。這意味著任何開發者都可以建立數據分析工具、複製界面,甚至創建競爭產品。護城河不再來自「數據封鎖」,而來自用戶體驗、網路效應和信任機制。
例如:任何人都可以構建自己的 Uniswap 前端,或無需 API 密鑰分析所有 OpenSea 交易數據。
2. 用戶級別的數據主權
Web3 天然支持隱私保護(如 ZK 零知識證明、TEE 安全計算、MPC 多方計算等)。理論上,用戶可以選擇如何分享和變現自己的數據。在這種模型下,用戶不再是「產品」,而是真正的利益相關者。錢包成為用戶在各應用之間的持續身份,用戶可以控制何時、與誰共享什麼數據。
3. 代幣治理權
Web3 應用的產品路線圖並不由一個中心化團隊決定,而是由持幣人(通常也是用戶)共同治理。這種模式仍在探索中,但已經顯示出使社區優先事項轉化為應用方向的潛力(比如 Uniswap 的費率開關、ENS 的財政管理決策)。治理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激勵。
4. 可組合性與可互操作性
Web3 應用默認是模塊化、開放的。資產、邏輯和身份可以跨協議流通。開發者可以將多個協議進行「拼裝」,打通不同生態(例如:一個遊戲中的 NFT 可以作為另一個 DeFi 協議的抵押品)。這也意味著協議之間比的是「誰更好接入」,而不是誰能壟斷。
5. 錢包即核心界面
每個 Web3 應用都連接一個錢包,用於身份驗證、登錄、支付三合一。這是一次範式的轉變:用戶不再用信箱或手機號登錄,而是帶着身份和資產進入每個應用。這雖然帶來了一定的使用門檻(助記詞、Gas 費、錢包切換等),但也賦予了用戶前所未有的所有權與可攜帶性。
6. 原生支付與所有權機制
Web3 應用原生支持價值傳輸。與 Web2 應用通過 Stripe、Apple Pay 等第三方處理器間接處理支付不同,鏈上交易即時清算。甚至像投票、文件儲存等動作,也可以通過微支付和代幣激勵來完成,模糊了「用戶」與「參與者」的界限。
但無論 Web2 還是 Web3,目標都是一致的:打造用戶自發頻繁使用的「日常應用」。不管是否建立在區塊鏈之上,一個成功的日常應用都必須具備以下通用特質:
留存與習慣養成:用戶每天/每周都會主動打開,形成自然使用習慣;
網路效應與內容新鮮感:人越多越好用,內容或互動持續保持吸引力;
日常需求適配:解決明確、重複的日常問題——如通信、支付、出行、娛樂、資訊獲取;
零門檻上手體驗:用戶能迅速獲得價值,身份認證是可選的,流程清晰、直觀;
平台曝光與分發渠道:OS 集成、應用商店排名、預裝等能帶來額外增長;
本地化與文化適配:支持本地語言、支付方式、用戶習慣,才能真正實現全球擴展。
不過,Web3 應用的評價標準不僅如此。它還必須在加密原生維度上滿足更多要求。
介紹日常應用評估框架
要成為真正的「日常應用」,一個加密產品不僅要做到用戶習慣性的使用和社交傳播效應,還必須擁有流暢的用戶體驗,並結合 Web3 獨有優勢:所有權、治理、互操作性和數據主權。這個評估框架關注的是應用是否已經融入用戶日常生活與社區文化的定性指標。
框架分為四大維度,共 25 個評估標準:
四大維度:
使用前階段:用戶是如何接觸並進入應用的
使用中階段: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形成什麼感受和行為習慣
使用後階段:用戶是否會再次使用,是否形成黏性
Web3 核心價值:加密原生特性是否真正落地
每個評估項的評分標準(0–3):
0 = 表現差或缺失
1 = 存在但影響極小
2 = 表現一般或不穩定
3 = 表現強勁,是核心特性
每個部分的總分會被歸一化為 10 分制,以保證四個維度權重一致。
日常應用評估框架的使用示例:
以下是四款接近「日常加密應用」標準的項目,它們分別是:Polymarket、Pumpdotfun、HyperliquidX、Farcaster
我們通過上述評估框架,對這四個項目分別在四個階段進行評分(每項 0–3,整體標準化):
一、使用前階段
用戶如何找到該應用?
入門流程是否順暢?
是否具備自然的社交傳播機制?
初次體驗是否具備吸引力?
二、使用中階段
應用是否足夠有趣/有用,讓人持續使用?
是否融入日常生活行為?
是否存在情緒回報(比如娛樂、滿足感)?
三、使用後階段
用戶是否會主動回來?
是否形成社區參與或二次傳播?
用戶的參與行為是否產生社交外溢?
四、Web3 原生價值
應用是否體現了數據主權?
是否具備用戶治理能力?
是否支持組合性和跨平台互操作?
錢包體驗是否流暢?
是否具備代幣原生激勵機制?
五、評估結果
Pump.fun:上癮性強、核心功能極其清晰,玩法簡單直接。但在 Web3 的核心價值,如治理性、組合性上得分偏低。
Polymarket:入門流程優秀,目標明確,用戶理解成本低。但在長期留存和用戶共建方面較弱。雖然是優秀產品,但還未形成「日常習慣」。
Hyperliquid:在各個維度表現穩定,擁有無 Gas、流暢交易體驗。治理較弱,但整體表現最接近「主流交易終端」的體驗
Farcaster:用戶體驗偏小眾、門檻較高,但在去中心化理念、生態完整性方面表現出色,是加密價值體現最強的項目之一。
這些案例說明:加密行業已經不再只是「做底層」,而是開始真正做用戶產品了。基礎設施已經足夠強,現在最關鍵的是:在其之上構建服務於普通用戶的產品。
基礎設施時代已近尾聲,應用時代已然開啟
過去的大多數時間裡,加密領域都在構建基礎設施。這是必須的——因為技術性能一度遠遠落後於中心化系統。但這個時代正在過去。我們正邁入應用階段,加密原生工具終於在性能、規模與易用性上與傳統 Web2 應用相匹敵,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
用戶體驗的根本轉變,正在發生:
2024 年,穩定幣完成了超 6 億筆交易,服務超過 2850 萬用戶,驗證了其在全球支付中的實際效用;
Polymarket 的流程極簡:用 Google 登錄,充值 USDC。僅在美國大選期間就吸引了近 100 萬新用戶;
Pump.fun 的 TRUMP 和 MELANIA 等迷因幣吸引了數百萬用戶,Chainalysis 報告稱其中 50% 是首次參與加密,資產不到 1000 美元;
Hyperliquid 提供極低延遲的交易體驗,而 Coinbase 的 Base 網路則通過移除助記詞和複雜 Gas 操作,成功接入了 2500 萬地址;
Telegram 與 TON 的整合帶來了新一波用戶增長,尤其是那些情感驅動、病毒傳播力強的小遊戲小應用。
這些不僅是產品,更是一個信號:終端用戶體驗,終於被放到了優先級第一位。
最大的突破點:極簡主義
購買 TRUMP 代幣不需要你理解共識算法或流動性池。只需要:裝個錢包,換點 SOL,加入遊戲。現在最好的加密應用,從用戶出發,向後推導。它們無門檻、有情緒價值、貼合場景。日常應用評估框架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們不被炒作迷惑,而是關注行為習慣的養成——這個應用,是否在人類層面產生了共鳴?
它追蹤的是用戶行為的「脈搏」:社交傳播力、上手是否直覺、是否形成文化粘性,以及是否具備 Web3 原生特質,如數據主權、治理能力和可組合性。那些將定義加密下一個篇章的應用,不會只是 Web2 的復製品,它們將是真正屬於「新網路」的原生體驗:
情感上有吸引力,結構上極度簡單,核心圍繞「用戶擁有權」構建。Web3 給用戶的是超能力:他們不只是「用」應用,他們擁有它的一部分,參與決定它的發展方向,還能跨平台攜帶自己的資產與身份。
也許我們還沒找到那個殺手級應用。但地基終於打好了。下一個爆款,不會來自更深層的底層協議,而是來自真正為人服務的產品——以及賦予他們共同建設能力的工具。
來源:金色財經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上課抽比特幣:幣圈新手入門班開課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