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已經生效 川普究竟想幹嘛?
金色財經
當地時間 7 月 31 日晚,川普簽署行政令,將所謂 「對等關稅」 全面推向新階段。這份關稅清單將於美東時間8月7日凌晨12時01分(北京時間8月7日中午12時01分)正式生效。
按照最新方案,多數國家及地區的關稅稅率將上調至 15%,部分主要貿易夥伴因簽署協議換得較低稅率 —— 英國、日本、韓國和歐盟承諾在美投資、開放市場,稅率降至 10%-20%;墨西哥爭取到暫停升級關稅 90 天。
而對於那些在近期談判中未向美國做出足夠讓步、或被白宮認定存在貿易失衡的國家,清單上的數字顯得冷酷而直接:加拿大 35%、巴西 50%,敘利亞、老撾、緬甸超過 40%。
川普自重返白宮後,一直致力於推行其獨特的經濟政策,「對等關稅」 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他試圖以此為手段,減少美國龐大的貿易逆差,解決與貿易夥伴之間所謂的 「不公平和不平衡的貿易問題」。
但隨著 「對等關稅」 的生效,全球經濟局勢變得更加複雜,人們不禁要問,川普接下來還想幹嘛?是為了選票博弈?為了貿易談判加碼?還是在為重建美國製造業奠定基礎?
什麼是「對等關稅」?為什麼引發爭議?
所謂「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即美國根據其他國家對美出口商品徵收的關稅標準,實施「對等」甚至「更高」的稅率。
例如:
若某國對美汽車加征20%關稅,美國就可對該國產品徵收相同甚至更高的稅;
這一輪中,加拿大、巴西、印度等國家被徵收10%-50%不等的高稅率;
包裹免稅額(de minimis)政策也即將取消,意味著即便價值10美元的海外商品,也需繳納關稅。
此舉打破了全球多邊貿易體系下「非歧視性原則」,被批評為「單邊主義升級版」。
川普的算盤:三張底牌
以關稅換取談判籌碼
回顧2017-2019年「美中貿易戰」可以看出,川普擅長用關稅製造壓力,再通過雙邊談判「換協議」。
此次同樣如此:
歐盟、日本、韓國已經在對等關稅實施前與美方達成臨時性「降稅協議」;
川普團隊甚至明確表示,關稅可以「有進有退」,但需「換到東西」。
簡言之,關稅是他對外施壓的談判工具,目的是讓對方讓步。
「稅收替代」財政收入
根據Vox等媒體報導,新一輪關稅實施後,未來10年或為美國帶來超過2兆美元的稅收收入,成為替代企業或中產階層增稅的財政來源。
這一邏輯是:不加你們美國人稅,我就「轉嫁」到外國商品上。聽起來更容易爭取選票支持。
同時,部分共和黨經濟顧問已建議「用關稅抵財政赤字」,這意味著這種做法將制度化。
強推製造業回流計劃
川普多次公開表示,「美國必須製造它所消費的一切」,此番對等關稅、附加稅甚至郵包稅,直接壓縮海外商品價格優勢,意圖逼迫企業「回流美國製造」。
蘋果、特斯拉、台積電等在美擴大投資、建廠就是佐證。例如蘋果宣布在德州擴建晶圓封測線,正是政策導向下的戰略調整。
他並不只是喊口號,而是逐步以政策逼遷供應鏈。
這場「貿易戰」會帶來什麼影響?
對美國而言:
短期利多製造業,企業本地化生產意願增強;
對抗中國產品的戰略目標更加明確;
對外談判博弈力增強,但需謹防報復性關稅。
對全球貿易而言:
多邊機制遭遇衝擊,WTO規則面臨空前挑戰;
新興市場國家受壓明顯,如墨西哥、越南出口依賴度高;部分國家為了為避免高關稅,被迫開放一些原本保護的市場領域,損害了本國相關產業的發展。
通膨壓力隱現,部分美企將成本轉嫁消費者。
結語
當關稅不再是談判籌碼,而成為一種「新常態」,全球產業鏈與通膨曲線被迫重塑。
川普的下一步,也許不再是簡單的「加稅」或「減費」,而是把關稅、匯率、產業補貼、稅收槓桿全部納入一場「經濟國家主義」的複合實驗。
對全球市場而言,真正的考驗不是關稅何時見頂,而是當關稅、匯率、稅收三張牌同時落地時,誰能逃過衝擊波。
來源:金色財經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上課抽比特幣:幣圈新手入門班開課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