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昔日晶片霸主 落後台積電兩代 英特爾如何陷入20年衰退

鉅亨網編譯陳又嘉


英特爾 (Intel)(INTC-US) 這幾天占據新聞版面,從執行長曾被川普要求下台,到美國政府有意入股,股價大起大落,回首 20 年前,這家公司曾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電腦晶片製造商,又是如何失去優勢、陷入衰退?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英特爾如何陷入20年衰退(圖:Shutterstock)

據《財星》(Fortune) 報導,英特爾的衰退約始於 20 年前,當時公司進行了多項收購,許多集中在電信和無線技術領域。概念上看似合理,但收購本身是一門專業。當時身為英特爾董事的哈佛商學院教授 David Yoffie 表示,「這些收購 100% 都失敗了。我們花了 120 億美元,報酬卻是零甚至負數。」


英特爾也嘗試抓住龐大的智慧手機商機,但未能成功。公司看到了機會,並曾為熱門的黑莓機 (BlackBerry) 供應晶片。當時這些晶片由英國的 Arm 設計。然而英特爾更希望採用自家架構 x86 生產晶片,於是公司決定停掉 Arm 方案,轉而自行設計 x86 手機晶片。回頭來看,Yoffie 認為這是「重大策略失誤」,「我們的計畫是要在一年內做出具競爭力的產品,結果十年內都沒能成功。這不是單純錯過,而是徹底搞砸了。」

隨著時間推進,管理不善逐漸浮現。英特爾一再錯過新晶片的時程,並失去市占,最後乾脆放棄智慧型手機晶片。即便換了幾任 CEO,生產問題依舊存在。到了 2021 年,英特爾晶片首次落後競爭對手整整兩代。這些對手就是台灣的台積電 (2230-TW)(TSM-US) 與南韓的三星 (Samsung)。

在危機下,英特爾董事會找回了季辛格 (Pat Gelsinger)——一位在公司工作 30 年、離開後曾任 EMC 高層與 VMware 執行長的工程師。他宣布了一項極具野心、同時極為昂貴的計畫,試圖重拾全球晶片領導地位。但今年 2 月,隨著股價下跌,董事會解雇了他並換上陳立武 (Lip-Bu Tan)。

陳立武
陳立武於今年 2 月接掌英特爾 (圖:Intel)

儘管如此,英特爾仍具戰略價值,因其是唯一一家擁有在美國製造先進晶片技術與專業的美國公司,儘管事實上已有八年沒有做到。

從地緣政治的最高層次來看,晶片霸權是國力的核心。但在過去八年,全球最快、最有價值的晶片都只在台灣與南韓生產。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國會在 2022 年以跨黨派支持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並自去年開始補助晶片製造商 (不論美國或外國) 在美國建新廠與基礎設施。英特爾拿到最多補助,約 80 億美元加貸款,但大多數資金要達成里程碑後才會撥款。

但這筆錢似乎來得太遲。Gartner 分析師 Gaurav Gupta 表示,「英特爾曾有很大機會,他們拿到了這麼多政府補貼。但我認為他們就是無法執行。」在關鍵時刻,表現不佳代價極大。Forrester 分析師 Alvin Nguyen 補充,「一年半前大家對英特爾還有正面看法,如今沒這麼樂觀了。負面看法像滾雪球般擴大。」

假如陳立武辭去 CEO 職位?Bernstein 科技分析師 Stacy Rasgon 問道,「誰會想接這份工作?」他觀察到,陳立武「不必一定要執掌英特爾 (他財力雄厚,還有其他事業可忙)…… 他顯然想為英特爾做最好的事。」但他若辭職,對公司是利還是弊仍不清楚,「尤其當他正被川普盯上。」「你要怎麼吸引其他人來接這位置?」

要找到陳立武已經不容易了。Gupta 表示,「當季辛格離開時,董事會花了很久才找到願意接手、帶領公司走向新方向的人。」

儘管如此,Yoffie 與其他三名前英特爾董事在一份聲明中主張,英特爾需要「新公司、新董事會與新 CEO」,並應將製造部門分拆為獨立公司,以確保美國的晶片製造優勢。

川普的言論讓自己置身於國家安全的關鍵矛盾中心。全球霸權需要穩定可靠的先進晶片來源。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前商務部長 Gina Raimondo 在 2024 年說這些晶片是「最重要的硬體」。目前全球最大先進晶片生產商台積電,正在亞利桑那州建兩座新廠,並獲得《晶片法》補貼。Rasgon 表示,「有人會說亞利桑那州產能越多,我們對英特爾的需求可能越少。」但台積電並不是美國公司,Nguyen 提醒,「台積電最先進的技術目前絕對不會帶到美國。」

這就只剩英特爾了。Rasgon 表示,「他們是唯一能做到的美國公司。但仍必須證明自己能交付,至今他們還沒能證明。」川普的聚光燈再次打在這家昔日具代表性企業身上。然而,找出問題與真正解決問題,始終是兩回事——英特爾的觀察者們似乎早在 20 年前就深知如此。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