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紐約客》評Kirk遇刺案:政治暴力陰影籠罩 恐懼浪潮蔓延全美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美國極右翼領袖 Charlie Kirk 在猶他谷大學活動中遭槍擊身亡,震驚全國。31 歲的 Kirk 被遠距離射殺,川普總統下令全國降半旗致哀。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紐約客》評Kirk遇刺案:政治暴力陰影籠罩 恐懼浪潮蔓延全美(圖:shutterstock)

《Newyorker》撰稿人 Benjamin Wallace-Wells 發表評論文章,批評此一現象,但也指出,在一場具有明顯政治意義的槍擊事件發生後,有關行凶者動機的新聞報導往往難以給出清晰答案。


當天活動設有問答環節,當 Kirk 被問及過去十年美國跨性別大規模槍擊案數量時,他回答「太多了」。隨後,視頻中傳來一聲清晰的槍響,Kirk 的身體猛然抽搐後癱軟。警方證實,他顯然是從約 150 碼外的高處遭人射殺,不久後其發言人宣布他已不幸身亡。作為其親密盟友,美國總統川普下令全國降半旗致哀,直至週日晚間。

Wallace-Wells 表示,Kirk 的死訊殘忍且悲痛,同時也達成了恐怖分子意圖達成的目標——散播政治恐慌。在這類具有明顯政治意涵的凶殺事件發生後,公眾往往會經歷一段焦慮不安的時期,等待著行凶者身份的曝光,並尋找事件背後動機的蛛絲馬跡,同時也為隨之而來的相互指責做好準備。

然而,事實往往是,即使資訊逐漸披露,真相仍舊模糊不清。例如,被控殺害聯合健康集團執行長 Luigi Mangione 以及在夏洛茨維爾「團結右翼」集會中駕車撞向反示威人群並導致一人死亡的 James Fields,他們的政治動機相對清晰。

但當試圖釐清其他行凶者的政治動機時,真相卻往往因其明顯的精神疾病或基本上的前後矛盾而陷入困境。例如,去年夏天企圖刺殺川普的 Thomas Crooks、被控在今年四月向賓夕法尼亞州州長官邸投擲燃燒彈的 Cody Balmer,以及長期從事反墮胎活動、涉嫌在今年六月殺害明尼蘇達州一名州議員及其丈夫的 Vance Boelter。此外,上個月在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座天主教堂槍殺兩名兒童的 Robin Westman,其跨性別身份曾是右翼媒體的焦點。

Westman 曾在武器上刻下「殺死唐納德 · 川普」的字樣,也在另一些武器上寫有新納粹口號,甚至表示認同桑迪胡克槍擊案凶手亞當 · 蘭扎的行為。這些奇特且獨特的動機,難以簡單歸咎於任何一方黨派。

作者指出,政治暴力影響易循:每次暴力皆生恐懼,如癌症般擴散。近年政治攻擊頻繁,針對國會議員的威脅劇增。多位議員因發言感焦慮,競選時常浮現遇害畫面。

Wallace-Wells 指出,政客回應至關重要。川普總統在 Kirk 遇刺後譴責「敵人」,聲稱左翼將 Kirk 比作納粹,誓言究責。他未團結國家,僅悼念與己立場一致者。川普言論充滿攻擊性,加速「文化戰爭」白熱化。

他強調,Kirk 遇刺畫面駭人。槍枝氾濫使維護生命困難。政治暴力威脅根深蒂固,國家不信任感與危機感蔓延。猶他現場恐慌浪潮擴散,正是恐懼傳播的寫照。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