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商巨頭到AI雲 阿里雲憑什麼成為全球四朵超級雲中唯一的中國玩家?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今年全球 AI 浪潮中,中國雲端運算市場的格局正被阿里雲深刻改寫,作為全球四朵超級 AI 雲中唯一的中國面孔,也是中國雲端運算領域唯一具備全端 AI 能力的企業,正在成為這個數十年一遇時代裡最受矚目的玩家。

機會與能力,向來是企業業務成功的關鍵密碼,這在阿里雲近兩年高速成長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隨著 AI 時代的到來,AI 雲端服務被視為最具潛力的貨幣化路徑,若說 AI 是新時代的「電力」,那麼 AI 雲就是輸送這種電力的「電網」。
阿里雲,憑藉中國傳統公有雲領域的領導地位,無疑是這場 AI 雲端市場爆發中最具潛力的受益者之一。
國際權威市場研究機構英富曼 (Omdia) 今年上半年的報告顯示,中國 AI 雲端市場規模已達 223 億元,阿里雲以 35.8% 的市佔率絕對領先,超過 2 到 4 名總和,且中國 AI 雲端市場未來幾年將持續爆發。
阿里雲的成功並非偶然。要理解其在 AI 雲市場的領導地位,必須先剖析全球 AI 雲端巨頭的競爭邏輯。綜觀微軟、亞馬遜、Google、阿里巴巴 (09988-HK) 這四家全球超級 AI 雲端企業,共通性顯而易見,也就是每年千億級的基礎設施投資、百萬級伺服器的運算叢集與頂級雲端調度能力、世界一流的大模型,以及 AI 晶片設計與佈局能力。
這些要素構成了 AI 雲端產業的壁壘,而阿里巴巴恰好滿足了所有條件,充沛的資金支持其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與技術投資,傳統公有雲時代積累的中國最廣大客戶群則讓其資本投資獲得更高報酬率。正因如此,阿里雲敢於宣布未來三年投入 3800 億人民幣建設雲端和 AI 硬體基礎設施,這一數字遠超其過去十年總和。
進一步拆解阿里雲的全端自研能力,更能看清其核心競爭力。在 AI 基礎設施層 (IaaS),阿里雲在全球 29 個地域開放了 89 個可用區,為客戶提供 GPU 彈性算力與靈駿大規模 AI 訓練集群服務,擁有高效能儲存 CPFS 與高效能網路 HPN7.0。
阿里雲的靈駿智算集群的表現尤其亮眼,萬卡規模性能線性度超過 96%,並行存儲吞吐 20TB/s,可支持單集群十萬卡級別 AI 算力,遠超中國國內同業。
在 AI 平台層 (PaaS),阿里雲提供 AI 平台 PAI、大數據運算 MaxCompute 與推理服務 EAS,涵蓋主流 AI 框架,實現模型訓練、資料處理與部署的一體化,這種對工程化能力的高要求,讓許多競爭對手難以企及。
在 AI 模型層 (MaaS),阿里雲早在業界提出「模型即服務」概念,透過開源生態推動 AI 普惠,自研的通義系列大模型堅持「全尺寸、全模態、多場景」開源,衍生模型數量突破 14 萬,以 17.7% 的市佔率位居中國大模型企業市場第一,成為中國企業選擇最多的模型。
同時,阿里雲也提供 DeepSeek、Llama 等開源大模型的 API、微調及應用開發服務,大幅降低了企業使用頂級大模型的門檻。
在 AI 晶片領域,阿里雲雖未公開過多細節,但執行長吳泳銘曾在財報中提到的「後備方案」及其自研晶片與 AI 基礎設施的協同,無疑是其垂直整合能力的重要支撐。
投資人嗅覺總是最敏銳的,阿里巴巴決定未來三年投入 3800 億元進行 AI 基礎建設投資,這項決策背後是決策層對 AI 時代機會的精準判斷,而大量投資人今年踴躍買入阿里巴巴股票,則是對阿里雲 AI 領導潛質的認可。
財務數據印證了投資人的判斷,阿里雲最近兩季營收增速分別達到 18% 和 26%,AI 相關收入更連 8 季實現三位數成長,而阿里巴巴股價近日亦創下近四年新高,總市值重回 3 兆港元。
當然,阿里雲的旅程才剛開始。隨著多 Agents 合作、情境工程、AI 安全等需求的驅動,阿里雲的全端自研能力將繼續發揮關鍵作用,為其在 AI 時代的長期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對阿里雲而言,這或許只是一個開始,但它已經站在了 AI 雲端時代的潮頭,值得外界抱持更大的期待。
- 基建×奧運紅利,布里斯本是下個投資風口?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 講座
- 公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