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中國DUV國產化技術大突破 晶片自主不是夢?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美科技媒體 Wccftech 引述《金融時報》報導,中國企業已成功測試一款搭載浸潤式系統的前端製造設備,該設備具備製造 14 奈米及 7 奈米製程晶片的能力,技術上與荷蘭半導體設備巨頭 ASML 的浸潤式 DUV 光刻機類似。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中國DUV國產化技術大突破 晶片自主不是夢?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中芯國際 (688981-CN) 目前正在測試由上海新創公司宇量昇生產的 28 奈米深紫外光(DUV)曝光機,並利用「多重圖形技術」生產 7 奈米晶片。


此消息顯示,儘管面臨美國持續升級的技術制裁,中國半導體產業正展現出強勁的韌性。

美國政府自 2 年多前開始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限制了 EUV 光刻機的出口,並在 2024 年進一步擴大制裁範圍,將多款先進的浸潤式 DUV 光刻機也納入禁運清單。這使得 ASML 與中國市場的合作受到嚴重限制。然而,這次的外部壓力並未擊垮中國半導體產業,反而成為其加速自主化進程的催化劑。

美國經濟歷史學家克里斯 ‧ 米勒在其著作《Chip war》中曾指出,建立一個「去美化」的半導體供應鏈是中國發展的第一步。然而,他也強調,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尖端供應鏈,不僅耗時漫長(預計超過 10 年),成本也極為龐大(投入成本可能超過 1 兆美元)。

他以 ASML 的 EUV 光刻機為例,這款被譽為人類迄今最複雜的工業設備,耗時 30 多年並集結全球頂尖供應商才得以完成,其核心光源部件就需要超過 45 萬個零件,全面國產化的代價難以估量。

儘管如此,美國的制裁卻意外地推動了中國半導體企業的團結與協作。荷蘭科技記者馬克海金克曾專訪 ASML 領導層,早在 2018 年,他們就已注意到中國的上海微電子公司正在攻克浸潤式技術。雖然這項技術難度極高,且從研發到實際投入生產線仍需時間,但外部壓力迫使中國企業放下競爭,集中資源共同應對困境。

過去,中國國產設備的發展主要面臨市場化難題。由於國外設備在性能和價格上具有巨大優勢,國內企業缺乏使用國產設備的動力,導致技術難以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然而,美國的技術封鎖打破了這一僵局,在外部供應受限的情況下,中國晶片公司開始主動採用國產設備,這為國內設備商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和改進機會,從而加速了技術水平的提升,縮短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不過挑戰依然存在。中微半導體董事長尹志堯先生在近期的半導體大會上呼籲,中國設備企業應避免「內捲」,即惡性競爭。他指出,同類型企業為了搶佔國內市場,不斷推出新產品,反而削弱了整個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他強調,只有分工明確、聯合協作,才能真正解決「卡脖子」的關鍵問題。

據悉,在中國自產光刻機等關鍵設備的研發背後,都有國家政府的強力支持,這正一步步推動中國半導體供應鏈走向一個健康的正循環。

文章標籤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