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巨頭背後的分歧:美股已到頂點還是新周期的開始?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在華爾街,David Einhorn 的名字象徵「危機的先知」。2008 年,他靠精準做空雷曼兄弟,在全球金融危機前夕一戰成名。時隔十七年,這位明星對沖基金經理再次對美股發出警告,而這次焦點正指向人工智慧(AI)投資熱潮。

Einhorn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論壇中指出,AI 技術雖具變革性,但當前市場上的投資行為過於極端。蘋果 (AAPL-US) 、Meta(META-US) 、OpenAI 等科技巨頭正在推動前所未有的資本投入。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曾公開表示,希望在 AI 基礎設施上投入「數萬億美元」;Meta 計畫在數據中心投入數千億美元;蘋果則承諾未來四年在美國本土投資 5000 億美元。
Einhorn 警告,許多項目可能無法產生匹配回報,甚至可能帶來「巨額資本毀滅」。
這番言論之所以引發市場震動,是因為投資者記憶猶新:2007 年,Einhorn 透過深入分析雷曼兄弟的資產負債表,提前察覺次級抵押貸款的高風險,並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成功做空。如今,他再次對 AI 投資規模提出質疑,使市場不敢掉以輕心。
市場是否已達頂峰?
Einhorn 的警告並非孤立事件。數據顯示,9 月納斯達克指數連續三週上漲,非盈利科技股單週暴漲 8%,量子計算概念股短短五天內飆升 30%,核能相關主題股一週內上漲超過 10%。如此瘋狂的市場漲勢,令人聯想到 1999 年網路泡沫的尾聲。
高盛資深交易員 Bobby Molavi 也警告,上週可能已是這波反彈的頂部,本週市場已出現微幅回調跡象。
Molavi 指出,一級市場的融資估值出現泡沫化,一些新創公司以超過 100 倍收入獲得資金,而二級市場的 Palantir 亦以 70 倍收入估值交易。
Molavi 認為,市場指數的過度亢奮與資金配置之間出現矛盾。表面上,美股市值結構令人驚嘆:美國有四家市值超過 3 兆美元的公司,前十大市值公司中有九家與 AI 概念相關。
然而,投資者的實際持倉並未完全跟隨這股樂觀情緒,市場處於「不安的亢奮」狀態。
Molavi 進一步指出,這波熱潮可能是舊周期尾聲,也可能是新周期開端,AI 熱潮延續了過去十六年低利率、去監管、技術革新的市場繁榮,但同時也隱含重演 2000 年網路泡沫的風險。
美銀觀點:美元才是真正風險
與 Einhorn 和 Molavi 的謹慎不同,美銀首席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 認為,AI 市場尚未形成泡沫。原因在於科技股信貸息差處於 18 年來最低水準,市場尚未將高風險完全計入定價中。
Hartnett 指出,AI 驅動的科技股行情尚未進入危險區,但真正風險來自美元。
過去一年,全球央行累計降息超過 160 次,美元走弱,推動黃金年內上漲超過 40%、國際股票上漲約 25%、比特幣上漲 17%,美股上漲 12%,而美元指數下跌 9%,說明美元貶值是推動這波行情的核心驅動。
Hartnett 警告,市場已形成「做空美元」共識交易。一旦美元指數反彈突破 102,可能引發一系列共識交易平倉,從做多納指、銀行股,到買入黃金與新興市場資產,都可能遭遇同步回調。這種系統性擠兌的衝擊,比單一板塊調整更具風險。
三重視角,完整市場警示
總結來說,三位專家提供不同角度的市場觀察:
- Einhorn:聚焦投資回報率,警告 AI 基建投入過高,未來回報可能不匹配。
- Molavi(高盛):關注市場結構與投資情緒,提示短期反彈可能到頂,融資估值泡沫化。
- Hartnett(美銀):關注宏觀美元風險,認為 AI 尚未泡沫破裂,但美元反彈可能是最大的「黑天鵝」。
三重警告互不矛盾,共同描繪出完整市場圖景,即 AI 投資熱潮仍在,但外部變數(美元、利率、政策)隨時可能成為引爆點。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