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美中爭奪海底電纜主導權 台灣近期成焦點
鉅亨網編譯羅昀玫
《彭博》週五 (3 日) 報導,一場隱形的地緣政治角力正悄然在深海展開,美國與中國正爭奪海底電纜的建設與掌控權,而台灣近期成為焦點之一。

美國與中國正爭奪海底電纜的建設與掌控權,這些電纜承載了全球 99% 的跨國網路流量,包括人工智慧 (AI) 運算、軍事協調與每日逾 10 兆美元的金融交易。
近年台灣海底電纜頻遭人為破壞,被指與北京「灰色作戰」有關,今年 2 月,中國籍貨輪「宏泰 58 號」在台灣西南海域違規拋錨,拖斷海底電纜,導致外島通訊中斷。
「宏泰 58 號」中國籍王姓船長一審遭台南地院判處有期徒刑 3 年,此為台灣首宗因破壞海纜而被判刑的案例,隨後二審法院駁回檢方上訴,維持原判。
台灣政府指出,每年平均有 7 至 8 起海纜受損,多數與中國有關;北京則聲稱純屬意外,此類事件凸顯了維護電纜安全的難度,也進一步加劇兩岸緊張。
台灣數位發展部門向《彭博》表示,電纜登陸點與淺海區域是最脆弱的環節,「宏泰 58 號」事件凸顯了在此類區域維護安全的挑戰。相關單位強調,蒐證與執法難度極高,部分「灰色地帶行動」可能偽裝成漁船事故,但實際上針對的卻是海底電纜等關鍵基礎設施。
目前,美中雙方分別推動具戰略意涵的跨洲電纜。由中國亨通集團子公司建設的「PEACE」電纜,2024 年全線啟用,繞過印度並延伸至非洲;美國 SubCom 主導的「SEA-ME-WE-6」則預計 2026 年上線,連接印度與部分中東經濟體。兩條電纜雖同樣通往歐洲,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戰略布局。
隨著 AI 推動數據需求激增,電纜投資急速攀升。市場預估,海纜系統支出將由 2023 年的 9 億美元增至 2028 年的 154 億美元。
美國科技巨頭正加快自建電纜,以掌握頻寬並降低成本。
Meta (META-US)、Google (GOOGL-US)、微軟 (MEST-US) 與亞馬遜 (AMZN-US) 目前已佔全球七成以上使用量,並主導新建網路,打破以往電信財團分攤成本的模式。
然而,電纜的脆弱性不容忽視。國際電纜保護委員會數據顯示,每年約有 200 起電纜故障,八成以上由漁業活動與船錨造成。
歐洲、波羅的海與紅海均曾發生重大斷纜事件,引發對「灰色地帶行動」的憂慮。各國正加速部署 AI 監測、無人機與水下機器人等技術,以因應潛在風險。
專家警告,未來衝突中海底電纜可能成為戰略打擊目標。雖然星鏈等衛星網路快速發展,可在偏遠地區補充連線,但仍無法取代龐大且高效的海纜網路。在全球數位化與 AI 時代,這場圍繞海底電纜的隱形戰爭,正深刻影響國際安全與經濟格局。
(本文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