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10·11」加密貨幣歷史性爆倉事件的結構性根源與行業啟示
金色財經
摘要:2024年10月11日,加密貨幣市場經歷了一場載入史冊的全面清算風暴,創下全網最大單日爆倉紀錄。此次事件並非由單一黑天鵝引發,而是一次由外部宏觀衝擊、內部高槓桿結構、關鍵衍生品流動性枯竭及交易所風控機制缺陷共同作用下的「完美風暴」。本文旨在深度復盤事件傳導鏈條,剖析其背後的結構性脆弱點,並探討其對行業參與者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深遠啟示。
一、 事件概覽:一場史無前例的連鎖清算
2024年10月11日,加密貨幣市場遭遇了一場系統性清洗。根據多方數據監測,全網槓桿合約清算總額超過120億美元,Hyperliquid等衍生品平台上有超過6300個錢包陷入虧損,其中超千個被完全清空。與2021年的「5·19」事件相比,本次比特幣與以太坊的日內跌幅(BTC -16% vs -30%, ETH -21% vs -44%)相對溫和,但爆倉規模卻更為巨大,這清晰地表明:市場的絕對波動率在下降,但系統內蘊藏的槓桿率和複雜性已顯著提高,導致其脆弱性不降反升。
與此同時,市場的另一端卻賺得盆滿缽滿。Uniswap、Flashbots、Jupiter等DeFi協議及基礎設施單日捕獲費用均創下歷史新高,Hyperliquid的HLP清算機制更是獲得約4000-5000萬美元的利潤。這形成了冰與火的極端對比,揭示了去中心化與中心化金融體系在極端壓力下的不同表現。
二、 風暴起源:傳導鏈條的精準拆解
事件的導火索清晰可辨:外部宏觀風險的傳導。10月10日晚,美國前總統川普在Truth Social上發布加征關稅的威脅,引發美股(那斯達克指數暴跌3.56%)劇烈震盪。風險資產的拋售情緒迅速蔓延至加密貨幣市場,開啟了第一輪現貨價格的下跌。
然而,真正的「火藥桶」在於幣圈內部的結構性槓桿。其傳導鏈可分解如下:
第一波衝擊:現貨暴跌觸發基礎槓桿清算價格下跌首先觸發了持有BTC、ETH等主流資產高槓桿多頭倉位的強制平倉。這是市場下跌時的標準流程。
第二波衝擊:收益農耕策略的崩潰與穩定幣脫錨這是本次事件的核心環節。大量用戶為賺取幣安提供的USDe高達12%的年化收益,將閒置USDT兌換為USDe。當市場恐慌達到極點時(約凌晨5:20),這些用戶為尋求流動性或減少損失,開始市價拋售USDe,導致其流動性池被擊穿,USDe嚴重脫錨,在5:44am一度跌至0.65美元。
關鍵糾偏:有觀點誤判為USDe脫錨引發了市場崩盤。但數據分析表明,價格崩盤在先,USDe脫錨在後,後者是前者壓力下的結果,而非原因。
第三波衝擊:循環貸套利者的「死亡螺旋」USDe的脫錨,引爆了更具破壞性的「炸彈」——高槓桿的循環貸套利者。這部分用戶的操作模式如下:
將原生ETH/SOL質押,獲得衍生品代幣wbETH/bnSOL。
以此作為抵押物,借入USDT。
將USDT換成USDe,繼續進行質押或循環借貸,以放大年化殖利率(據江卓爾計算,可將綜合借貸成本從5.5%降至1.35%)。
這種策略看似穩健,實則風險極高。當ETH/SOL價格下跌,同時USDe脫錨導致抵押物價值急劇縮水時,其整體抵押率迅速跌破平台強平線(如幣安的91%)。由於是全倉保證金模式,帳戶內所有資產(包括wbETH/bnSOL)將面臨無差別的全部清算。
第四波衝擊:衍生品流動性枯竭與定價失靈在凌晨5:43am左右,恐慌性拋售和強平賣壓集中湧向wbETH和bnSOL。由於這些衍生品本身流動性深度不足(據分析,wbETH日深度僅約2000 ETH),在巨量賣單下,其價格瞬間崩潰:wbETH一度跌至0.1045 ETH,bnSOL跌至0.2488 SOL。這並非因為這些資產本身的質押價值歸零,而是交易所僵化的清算算法與流動性真空共同導致的定價失靈。
三、 深度剖析:系統性脆弱點的三重暴露
槓桿的結構性複雜化與隱蔽性與早期單純的合約槓桿不同,本次事件凸顯了 「收益策略槓桿」 的危險性。用戶為了追逐幾個百分點的額外收益,嵌套了多層衍生品和借貸,構建了極其脆弱的資金結構。這種槓桿隱藏在理財和套利策略中,不易被直觀感知,但一旦市場逆轉,其連鎖反應遠超單一合約爆倉。
交易所風控與清算機制的致命缺陷
全倉清算的無緩衝「核爆」:全倉模式在本次事件中放大了災難。當帳戶資不抵債時,交易所的清算系統採取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將抵押物以市價「原子彈式」地傾瀉到市場上,毫無緩衝和算法優化。這導致了「以5毛錢的價格強賣一塊錢的貨」的荒謬局面,不僅使用戶損失最大化,也掏空了平台的保險基金。
價格預言機的惰性與失靈:交易所對於wbETH等衍生資產的定價,簡單地錨定其現貨交易對的價格。在市場失序時,這形成了一個死亡循環:暴跌 → 觸發清算 → 清算賣單打壓價格 →價格下跌觸發更多清算。正確的做法應是溯源至鏈上底層資產(如ETH的質押率)進行公允價值計算,而非依賴一個極易被操縱的瞬時現貨價。
新興資產泛濫與流動性碎片化當前交易所上線的山寨資產種類呈指數級增長,但流動性並未同步增長,反而被極度稀釋。在極端行情下,做市商撤流動性是常態,導致本就稀薄的買盤迅速枯竭。一個百萬美元的賣單在幾年前可能影響十個標的,現在則可能同時擊穿三十個標的的流動性,形成全面的「流動性黑洞」。
四、 行業回應與未來之路
責任與補償:幣安的擔當與侷限幣安宣布提供史上最大規模補償方案,對用戶低價被清算的損失進行差價補償,此舉獲得了社區的認可,展現了其維護市場信心的責任感。同時,幣安也優化了wbETH等的錨定機制。然而,如分析所指,這仍是「治標不治本」的修補。根本之道在於重建清算機制,例如將破產倉位歸攏後進行批量算法拍賣,而非市價強平。
DeFi與CeFi的韌性對比本次事件中,儘管用戶損失慘重,但主要的DeFi協議(如Uniswap)和去中心化清算機制(如Hyperliquid的HLP)均保持了正常運行,並通過費用捕獲證明了其商業模式的韌性。這或許將促使行業更多地思考如何將CeFi的流量與用戶體驗,與DeFi的抗單點故障能力和透明清算機制相結合。
對投資者的終極警示江卓爾的總結一針見血:「任何收益皆有代價」。在追求高額APY(年化殖利率)時,投資者必須清醒認識到其背後潛藏的風險幾何。複雜的衍生品和槓桿策略在平靜的市場中如同「溫水煮青蛙」,一旦風雲突變,便是萬劫不復。
結語
「10·11」大爆倉並非一次偶然的意外,而是加密貨幣市場走向成熟過程中必經的一次壓力測試。它無情地暴露了在創新狂奔下,基礎設施與風險管理建設的滯後。這場風暴過後,行業參與者——從交易所到項目方,再到每一位投資者——都需要進行深刻反思。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單一的產品創新競賽,更是風險管理能力、系統穩健性與用戶資產安全保障的綜合較量。唯有補上這些結構性短板,加密貨幣市場才能承載更大的資金規模與更光明的未來。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
來源:金色財經
發佈者對本文章的內容承擔全部責任
在投資加密貨幣前,請務必深入研究,理解相關風險,並謹慎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要因為短期高回報的誘惑而忽視潛在的重大損失。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 佈局加密資產,台北台中鉅亨買幣實體授課!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