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陰霾將至?AI燒錢速度超營收10倍 算力軍備競賽變燒錢遊戲 雲端運算將遭波及?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2025 年,全球經濟承壓與地緣政治博弈交織,資本寒意籠罩多數產業,AI 領域卻逆勢沸騰,科技巨頭圍繞算力基礎設施的競逐非但未降溫,反而演變為關乎未來的「生存之戰」。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顧能 (Gartner) 數據,今年全球 AI 總支出有望突破 1.5 兆美元,中美兩國以近 7 成份額領跑,其中美國憑藉技術累積與主要企業佈局佔比超 55%。
這股熱潮的核心,是對「算力」這 AI 時代核心資源的競爭。
過去兩年,AI 競賽的入場券近乎等同於「能買到多少輝達頂級 GPU」。根據瑞穗證券估算,輝達一度掌控 70%AI 晶片市場,單片成本 6 萬美元的頂級晶片,成了全行業的「剛需稅」。
但單一供應鏈的風險,正倒逼巨頭轉向多元化佈局。OpenAI 主席 Greg Brockman 的擔憂頗具代表性。他說:「相比算力過剩,我更怕因算力不足失敗。」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也強調,算力是 AI 兌現承諾的基礎。隨著 AI 應用落地,算力需求結構生變。
中國網宿科技子公司愛捷雲副總裁吳釋培觀察到,今年以來,市場對推理算力的需求激增,主要大廠策略從「重訓練」轉向「訓練 + 推理並行」,需為海量用戶端應用儲備算力。
OpenAI 的「供應鏈革命」最具標誌性;先與甲骨文簽下 3000 億美元 5 年期協議,鎖定 4.5GW 雲端計算算力,讓這家傳統軟體商變身 AI 基礎設施核心供應商;又與輝達達成 10 年 1000 億美元投資協議,部署 10GW 算力。
為分散依賴程度,OpenAI 轉向超微半導體,承諾購買 6GW Instinct 晶片用於推理,並獲得超微最多 1.6 億股認股權證 (行使價 0.01 美元),深度綁定利益。
周一 (13 日),OpenAI 跟博通合作開發 AI 客製化晶片 (ASIC) 的消息再度震撼業界。OpenAI 負責設計,博通參與開發,目標 2029 年前建成 10GW 級自研晶片系統,從「買家」升級為「定義者」。
這場競逐已是業界縮影。從搶購輝達 GPU,到擴大合作,再到自研晶片,算力爭奪進入深水區。華泰證券預測,ASIC 在 AI 推理市場佔有率將從 2023 年的 5% 飆升至 2028 年的 25%,OpenAI 正踩準這一趨勢。
但泡沫陰霾隨之浮現。華爾街擔憂,產業對 OpenAI 的成功依賴過高,且資金鏈恐難以為繼。OpenAI 今年租賃伺服器開支料將達到 160 億美元,2029 年可能升至 4000 億美元,但 OpenAI 今年收入僅 130 億美元,獲利仍無明確路徑。
此外,OpenAI 與輝達、超微的交易被批評為「循環融資」,也就是供應商注資,企業用資金採購其晶片。摩根士丹利警告,類似複雜結構已蔓延至其他玩家,長期協議的抗風險能力存疑。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 xAI 便是一例,該 AI 新創公司正探索融資租賃儲備百億美元晶片,輝達參與其最新一輪 200 億美元融資,資金透過空殼公司流向輝達採購晶片。
新晉雲端運算明星甲骨文雖打算 2026 財年投入 350 億美元建造資料中心,卻因部署輝達晶片時營收利潤不匹配,雲端業務毛利率低於預期,此前股價一度重挫 7%。
當算力從「資源」升級為「戰略武器」,這場競賽已不僅是技術較量,更是資本、生態與風險的博弈。AI 的未來或許就藏在巨人們的算力棋盤。
- EBC全球百萬美金交易大賽 立即體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