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I數據中心崛起!CoreWeave與輝達如何引領新型計算工廠革命?
鉅亨網新聞中心
《紐約客》指出,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美國基礎設施。從 CoreWeave(CRWV-US) 等新興巨頭的崛起,到微軟 (MSFT-US) 等科技大廠的大規模建設,巨大的數據中心正成為美國新型工廠。然而,這也造成了許多問題。

根據《紐約客》報導,從美國的幾乎任何一座城市出發,無論往哪個方向行駛,不久後都會看到一座數據中心。
其「像一個巨大的白色盒子,從平整過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兩側是發電機,周圍圍着柵欄,活像個監獄大院。」用於 AI 的數據中心被形容為美國的新型工廠。
這些中心塞滿了計算設備,用於接收資訊並輸出 AI 成果。
自從 2022 年 ChatGPT 問世以來,數據中心的數量便以驚人的速度激增。正如 OpenAI 首席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最近所言:「我確實認為,隨着時間,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會布滿數據中心。」
從加密貨幣到 AI 巨頭:CoreWeave 的崛起
美國領先的 AI 數據中心獨立運營商是 CoreWeave。這家公司成立於八年前,最初只是一次「隨意的嘗試」。
2017 年,紐約一家對沖基金的交易員為了他們的夢幻足球聯盟入場費,決定開始挖掘加密貨幣,並購買了輝達 (NVDA-US) 生產的高性能微晶片「圖形處理器」(GPU)。
CoreWeave 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Brian Venturo 回憶道,由於「資本回報率的角度來看,這個嘗試非常成功」,他們開始擴大規模。
不到一年,這些交易員便辭去工作,購買了數千塊 GPU,放在文圖羅祖父位於紐澤西州的車庫裡運行。
在 2018 年加密貨幣市場崩潰後,CoreWeave 趁機收購了更多微晶片。隨後在 2022 年,Venturo 偶然發現了圖像生成 AI 工具 Stable Diffusion,他驚覺這項技術「一定會讓全世界為之着迷」,嗅到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機遇。
CoreWeave 隨即籌集了 1 億美元,幾乎全部用於購買輝達的硬體。
不久後,輝達首席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便安排了會面,最終輝達還收購了 CoreWeave 的一部分股份。
到 2022 年中,CoreWeave 開啟了全新業務:為 AI 開發者和裝滿輝達設備的倉庫牽線搭橋。
AI 浪潮中的「英雄級運行」
現代數據中心的建設始於 1990 年代的商業網路興起,但隨著輝達 GPU 和大規模 AI 訓練的出現,這個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2 年 11 月 ChatGPT 推出後迅速走紅,「整個世界都為之瘋狂」。微軟與 OpenAI 合作提供所需的算力,當需求無法滿足時,便轉而尋求 CoreWeave 的幫助。
CoreWeave 的設施內部噪音巨大,讓人聯想到「打開了一個掃把間,卻發現裡面有一台正在運轉的噴氣式發動機」。
技術人員將每個裝有水冷 GPU 的計算設備托盤稱為「節點」,數十個堆疊起來的機架延伸到視野盡頭。
CoreWeave 的首席技術長 Peter Salanki 指出,數據中心所承載的 AI 智慧財產權價值連城,有人「只要帶個隨身碟進去,就能把 OpenAI 的全部知識產權都複製走。」
一場完整的 AI 模型訓練可能被稱為「英雄級運行」(hero runs),需要持續數周時間,動用數萬個 GPU,進行的運算次數甚至比宇宙中可觀測到的恆星數量還要多。
這一切計算都是為了調整一個名為「權重」(weights)的數位文件,使其能吸收新資訊,讓 AI 學會「思考」。
對土地、電力與環境的衝擊
然而,數據中心的激增對美國電網造成了巨大壓力。《紐約客》指出,它們「所需的電力規模,可能比我們以往接入電網的任何用戶都要大一個數量級。」
例如,費城這座城市的電力負荷約為 10 億瓦,而電網上將要增加「多個 10 億瓦規模的數據中心」。
Google(GOOGL-US) 前首席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估計,美國需要為全國電網新增 920 億瓦的電力供應,才能滿足數據中心的需求。
電力公司已計劃大幅提高零售電價,部分地區的批發電價在過去五年內上漲了 200% 以上。由於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難以滿足數據中心 24 小時不間斷運行的需求,新建數據中心的電力供應將主要依賴化石燃料。
一家位於賓州的舊燃煤電廠正計劃被改造成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發電廠,幾乎專門為數據中心供電,預計將加速全球變暖的進程。
數據中心甚至也造成了局部污染,例如馬斯克旗下 xAI 公司就在孟菲斯一處社區附近建造的天然氣數據中心,已導致當地加重哮喘病情的二氧化氮濃度飆升 9%。
土地也成為稀缺資源。一位第四代苜蓿種植戶表示,他的鄰居將農田賣給數據中心開發商,每英畝(約 0.4 公頃)的價格超過 100 萬美元,這比農場一輩子能產出的價值還要高。
從投機泡沫到「數據短缺」
《紐約客》指出,數據中心建設預計在未來幾年將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 2% 到 3%,不禁令人聯想到 19 世紀鐵路建設熱潮及其隨後引發的經濟大恐慌。
投資公司黑石 (BX-US) 總裁 Jon Gray 對此表示擔憂,稱「你得努力避免這種問題,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最終結局會怎樣。」
AI 的發展前提是「晶片越多,智慧越高」,但研究人員不確定這種「規模效應」是否會遇到瓶頸。此外,也有可能出現技術創新,使這種超大規模建設變得不再必要。
然而,數據中心最寶貴的「商品」其實是數據。開發 AI 的訓練數據涉及大規模的版權侵權。例如,Claude 的開發者 Anthropic 公司同意向版權持有人支付 15 億美元的集體訴訟和解金。
《紐約客》認為,相較之下,早期音樂共享平台 Napster 的侵權行為「就像交換混音磁帶一樣微不足道」。
如今,AI 界開始談論「數據短缺」。由於 AI 聊天機器人是在「回收」現有內容,它們難免會陷入陳詞濫調。
研究人員估計,如果當前趨勢持續下去,到 2026 年至 2032 年間,AI 開發者可能會耗盡可用的人類文本數據。
下一個尖端:世界模型與機器人革命
不過,微軟高層並不擔心文本數據耗盡,他們認為 AI 開發者才剛開始探索廣闊的數據領域,而下一個尖端是「世界模型」數據,這些數據將用於訓練機器人。
大量影片數據和空間數據將被輸入數據中心,用於開發自主機器人。
輝達的黃仁勳正積極進軍這個市場。報導指出,機器人革命的景象已在北京等城市初見端倪,送餐、整理貨架等服務機器人隨處可見。
數據中心的熱潮,預示著一場以 AI 為核心、可能改變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巨大變革正在全球展開。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