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輝達領頭的AI計畫正重新工業化美國
鉅亨網新聞中心
根據《經濟學人》報導,人工智慧(AI)晶片企業輝達 (NVDA-US) 正帶領一場旨在重塑美國工業版圖的計畫。

10 月 29 日,輝達市值突破 5 萬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家達成此里程碑的公司。其掌門人黃仁勳不僅將技術力量投入 AI 晶片與數據中心,更積極支持美國總統川普推動製造業回流,並公開表態將「為讓美國再次偉大」貢獻力量。
報導指出,輝達的先進 GPU「Blackwell」已於今年 10 月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生產。
黃仁勳承諾,Blackwell 的處理器、儲存器及封裝最終都將在美國完成製造,儘管大規模量產仍需時間。
他指出,這是美國重建高階半導體產業的重要一步,也象徵 AI 技術與製造業結合的潛力。
黃仁勳的努力也擴展到了機器人領域。他進一步表示,AI 正在推動企業如鴻海 (2317-TW) 在美國建設完全由機器人運行的工廠,並透過輝達技術支援的數位雙生系統進行管理。
為緩解勞動力短缺,這些工廠未來還將生產由 AI 驅動的各類機器人,包括人形與非人形機器人。
不僅輝達在押注美國製造業,風險投資家 Peter Thiel 也積極支持相關計畫。其昔日弟子、企業家 James Proud 宣布,將在美國生產尖端晶片製造設備,挑戰荷蘭艾司摩爾 (ASML-US) 在極紫外曝光機領域的壟斷。
其公司 Substrate 已以 10 億美元估值籌得 1 億美元資金,目標是支持遍布全美的晶片代工廠,降低國家供應鏈脆弱性。
Proud 表示:「大多數人認為我們會失敗,但這件事足夠重要,值得去做。」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全面製造業回流仍是「唐吉軻德式」的目標,即一種不顧現實的理想主義行為模式。
川普對企業決策的影響、政策瓶頸以及移民限制,都可能影響熟練勞動力的供應。
黃仁勳雖讚揚川普的能源政策,但其政府對風能等清潔能源的限制,也凸顯政策落差。
長期以來,矽谷將成功歸功於與美國政府保持距離。然而,隨著 AI 日益依賴晶片、數據中心和電網,政治影響愈發重要。
《經濟學人》最後指出,黃仁勳的積極參與,反映了科技企業在 AI 時代中不得不面對的政治現實。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動能均線獲利股
延伸閱讀
- 川普:輝達Blackwell晶片將不會提供給「其他人」
- 輝達晶片供應不足不是問題、電力才是!微軟CEO:許多都只能存放在庫存中
- AI終極泡沫警示!OpenAI、輝達與散戶狂潮如何推動一切崩盤?
- 美國AI數據中心崛起!CoreWeave與輝達如何引領新型計算工廠革命?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