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定錨 破解家族辦公室傳承難題
台灣銀行家
詹芳書
新加坡經驗顯示再精巧的投資配置,若缺乏制度化的傳承機制,終究是隱憂。台灣有完整的壽險市場優勢,可作為發展亞資中心的財管引擎。
隨著亞洲財富快速累積,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在區域金融版圖中的角色日益重要。新加坡的家族辦公室經驗,讓人感受到其中一個強烈的共同課題:如何讓財富不僅延續,更能夠以穩定而高效的方式傳承下去。在這裡,保險的角色格外關鍵。
許多人談到家族辦公室,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投資績效、稅務安排或法律結構;它不僅是高資產家族進行資產配置的管理平台,更承載著跨世代治理、使命傳遞與價值延續的責任。然而,若缺乏「制度化的傳承機制」,再精巧的資產配置終究可能因流動性不足、分配不公或價值偏離而導致爭端。
筆者在 2025 年 9 月底前往新加坡與家族辦公室交流,發現他們雖然擁有專業的投資團隊與法律顧問,但最困擾的反而不是「怎麼賺錢」,而是「如何不讓錢毀掉家」。
具體來說,家族辦公室至少包含三大挑戰。首先是跨世代的公平性,財富如何分配給下一代?如何避免因資產估值差異(如房地產或股權)而造成成員間矛盾?其次是資產的流動性管理,家族資產往往以不動產、股權或長期投資為主,當傳承發生時,如何確保繼承人有即時可用的資金支付稅務或生活所需?第三則是使命的延續,如何確保財富不只是「數字」,而能以制度化方式支持家族價值、教育願景或公益承諾?這些挑戰正是保險可以適當切入的點。
保險的價值在於「契約化的確定性」。相較於投資收益的不確定,保險能提供即時、清楚且具法律保障的現金流。這對家族辦公室而言,正好補上資產治理的缺口。
從提供可預測的現金流面向來看,當被保險人身故時,壽險給付能迅速轉化為現金流。這筆資金不需要等待資產變現,也不受遺產分割過程的限制。它能為家族成員提供即時支持,避免「資產豐厚卻短期窘迫」的困境。
從避免分配糾紛的層面而言,保險金可指定受益人,且金額事先確定。這讓繼承安排變得更加清晰,不會因為房地產估值、股權價格波動而引起爭執。
再從將使命具體化的層面觀之,結合保險與信託設計,可以將資金導向特定用途,例如教育基金、醫療支持、慈善計畫等。這讓家族辦公室不只是管理財富,而是制度化地傳遞價值。
從新加坡的經驗觀之,許多家族辦公室已經將保險視為資產傳承架構的一環。例如為下一代設立「教育專款」,透過保險理賠金直接注入信託基金;在龐大企業股權傳承過程中,利用保險理賠金解決因繳納稅金而需急售股權的問題;結合慈善信託與保險,確保家族價值觀能持續實踐,而非隨成員世代更替而淡化。這些案例顯示,保險已經超越「保障」功能,成為家族辦公室治理的一部分。
反觀台灣的壽險市場,本身就是亞洲最完整、最健全的市場之一。這對未來在台灣設立家族辦公室的高資產族群,是一項極大的吸引力,也更值得強調。
首先是台灣的監理制度穩健,金管會對保險公司的資本適足率、投資風險控管均有嚴格規範。這代表台灣的壽險商品有高度的安全性與公信力。
其次,台灣的壽險商品設計多元化。台灣壽險市場涵蓋終身壽險、年金險、醫療險、長照險等,能夠滿足家族辦公室在流動性、保障與長期照護上的多元需求。
再者,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彈性。隨著台灣市場逐步推進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Taiwan Insurance Capital Standard, TW-ICS),保險商品的透明度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將更上層樓,使保險公司能提供更符合國際水準的傳承工具。這些優勢讓台灣的家族辦公室不必仰賴「境外保單」,就能提供高資產家族所需的制度化傳承安排。
從產業策略來看,也讓台灣金融業看到台灣完全可以發展「保險+家族辦公室」的整合模式的可行性。例如,壽險公司與信託業合作,在家族辦公室架構中,保險金可搭配銀行信託,形成「保障+管理」雙軌制,讓資產傳承更穩健。抑或是將保險納入資產配置顧問,保險不再只是產品銷售,而是財富顧問與資產治理設計的一部分。壽險業者可培養具備財富規劃視野的顧問團隊,直接進入家族辦公室的決策體系。
另一種是以家族使命為導向的商品設計,像是針對慈善導向家族,設計結合保險與公益捐贈的機制,針對教育導向家族,設計專屬教育基金型保險。透過上述整合,台灣有機會成為高資產族群的「家族傳承解決方案基地」。
投資能創造報酬,但唯有保險才能確保資產得以延續與傳承。台灣壽險市場的制度成熟度與監理穩健度,正是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亞資中心)發展的重要基石。保險結合信託與家族辦公室服務,不僅能提供跨世代的治理架構,也能形成穩定的長期資金池,成為吸引區域資金落地台灣的制度優勢。
換言之,保險不只是保障工具,而是支撐台灣成為亞資中心的引擎。若台灣能進一步整合壽險業、信託業與家族辦公室服務,建立跨境可接軌的傳承金融制度,我們不僅能留住本地高資產族群,更能吸引國際家族辦公室與資金管理業者,把「亞洲家族資產傳承的重心」放在台灣。(作者為東吳大學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教授、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總經理)
來源:《台灣銀行家》191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
- 吳嘉隆×盧燕俐帶你洞悉AI投資風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 講座
- 公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