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英國AI圓桌:黃仁勳、李飛飛、辛頓等六位專家共議人工智慧未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英國近日舉行了一場聚焦人工智慧(AI)的特別活動,六位在 AI 領域享譽全球的學者與企業領袖,包括黃仁勳、李飛飛、辛頓(Geoffrey Hinton)、班吉歐(Yoshua Bengio)、楊立昆(Yann LeCun)、戴利(Bill Dally)罕見同台展開圓桌討論。

此次聚會的契機,是六人共同獲得了 2025 年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這場對談聚焦於 AI 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尤其是是否存在泡沫以及 AI 將如何接近甚至超越人類智慧的可能性。
輝達 (NVDA-US) 執行長黃仁勳指出,過去的軟體主要充當工具角色,提供自動化功能,而 AI 則不同,它是一種能夠增強人類能力的智慧系統,與工作與勞動息息相關,且已在實際應用中展現成效。
他認為,現在的人類正處於智慧建構的早期階段。
黃仁勳還強調,目前 AI 的普及率仍然有限,但他預測不久的將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幾乎每一刻都將以某種方式與 AI 相互作用。
這也代表,人類需要完成從目前零星使用到未來幾乎全面依賴的巨大轉變,而背後所需的技術與基礎建設也十分明顯。
史丹佛大學教授李飛飛提醒,AI 仍處於發展初期,是一個相當年輕的領域。
即便與現代物理學相比,AI 的歷史也不到七十年,從艾倫 · 圖靈算起大約只有七十五年左右。因此,未來仍有大量未知領域等待探索。
她認為,部分機器智慧的能力可能會超越人類,但也有一些智慧永遠無法與人類相當,因為它們的設計初衷與人類不同,是為特定目的而存在的。
AI 先驅辛頓則表示,如果有人問他「機器要多久才能在辯論中持續勝過人類」,他認為這個目標極有可能在二十年內實現。
雖然目前人類尚未達到這個水準,但他相信,在未來二十年中,這一里程碑將成為現實。
他同時補充,如果將通用人工智慧(AGI)定義為能在辯論中持續戰勝人類,那麼人類有望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實現這一目標。
約書亞認為,人類不應再單純使用「大語言模型」這個稱呼,因為這類系統的功能已經遠超語言處理的範疇。
他指出,雖然無法精確預測未來幾年或十年的技術發展,但整體趨勢仍可掌握。
基於此,他主張人類應保持真正的不可知論態度,避免做出過度誇大的斷言,因為未來充滿多種可能性。
此外,約書亞也透露,自己正積極聯絡國際專家,共同追蹤 AI 的進展方向、潛在風險,以及應對策略。
深度學習先驅楊立昆認為,AI 目前確實存在泡沫,主要體現在一種觀念上,即認為現有大語言模型的模式能直接達到人類智慧的水準。
他強調,在打造真正具備人類及動物所觀察到的智慧之前,仍需取得若干根本性的技術突破。
作為輝達首席科學家,戴利指出,AI 的任務在於補足人類能力的不足。例如,人類無法辨識超過 22,000 種物品,也難以解決複雜的甲基雙性問題,這些都可以交由 AI 來處理。
他表示,當 AI 承擔這些任務後,人類就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具有更高人性特質的工作,例如創造力發揮、同理心表達,以及人際互動。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