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全球AGI技術路線分化加劇:三大路徑重塑智慧競爭格局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過去一年,全球大語言模型 (LLM) 競賽從「能力發表」悄悄轉向「路線抉擇」,OpenAI、谷歌、Anthropic 與 Meta 等技術先鋒正沿著三條路徑向通用人工智慧 (AGI) 衝刺。這場路線分化不僅決定模型能力的邊界,更將重構算力基建、產業角色與全球競爭版圖。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全球AGI技術路線分化加劇:三大路徑重塑智慧競爭格局(圖:Shutterstock)

首先,Scaling 路線以 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為代表的,堅持「智慧是統計法則在大規模下的自然湧現」,其技術核心是透過超大規模 Transformer 模型、海量圖文視訊資料的被動學習,推動能力隨參數與資料量成長呈非線性躍遷。


Scaling 路線代表玩家包括 OpenAI(GPT 系列、Sora)、Anthropic(Claude 系列) 及谷歌 (Gemini 基礎架構)。該路線工程體系成熟、迭代迅猛,卻也面臨可控性不足、因果推理薄弱等瓶頸。奧特曼的「苦澀教訓」概念仍是當前 AGI 研發的主基調,也就是無需預設智慧結構,只需在規模中尋找湧現。

第 2 條路徑是具身智慧 (Embodied Intelligence),也就是行動建構的「真實世界理解」。由李飛飛主導的具身智慧路線,主張智能源自於「行動 - 感知 - 回饋」的循環。技術重心轉向機器人行動資料、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及高傳真模擬器的「虛實轉換」(Sim-to-Real)。

這一路線透過物理互動捕捉因果結構,彌補純資料驅動模型的物理認知缺失,但資料擷取成本高、工程週期長,短期內難與 LLM 能力直接對標。目前,Google Robotics、史丹佛 HAI 及豐田研究院等機構已深度佈局,試圖以「行動智慧」為 AGI 注入物理世界的「真實感」。

第 3 條路線則是世界模型 (World-Model),由 Meta 首席科學家 Yann LeCun 所力推,強調智能需依賴內部結構化表徵與因果推理,其核心技術包括分層預測機制(JEPA 架構)、能量基模型(EBM) 等,目標是建構具備因果推理能力的「內部世界地圖」。

LeCun 認為,傳統生成式大模型在效率與可控性上存在根本限制,必須以「世界模型 + 預測編碼」重構智慧架構。儘管該路線工具鏈尚處早期,短期能力不如 Scaling 路線,但其結構化、透明化的推理邏輯,被視為 AGI「更接近人類認知」的潛在路徑。

目前,路線分化正重塑 AI 產業鏈。模型公司需在「能力躍遷 - 可控性 - 算力成本」之間權衡,Scaling 派依賴算力、Embodied 派重資料、World-Model 派看中長週期研發,而 AI 晶片巨擘輝達則憑藉 GPU + 軟體棧,成為三條路線的「通用底座」。

從訓練到推理全面滲透,雲端廠商與資料中心更因路線差異,推動基礎設施分層,Scaling 一派聚焦密集 GPU 集群,Embodied 派需模擬平台,World-Model 則必須長序列預測管線。

未來,三條路線恐將長期共存。OpenAI、Anthropic 持續押注 Scaling 極限,谷歌嘗試在規模中嵌入結構,Meta 則以世界模型尋求架構革新。這場競爭已從「能力比拼」轉向「架構之爭」,將共同勾勒出未來十年 AGI 發展的三維博弈框架。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