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AI是滿分泡沫 !WIRED:關鍵在於「泡沫過後留下了什麼」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期,《WIRED》發布長篇專題文章《什麼是 AI 的科技與金融泡沫?》,作者將歷史上的電力、航空、廣播與網路泡沫案例拆解,並套用到 AI 產業上,並指出,泡沫本身不等於災難,關鍵在於「泡沫過後留下了什麼」。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AI是滿分泡沫 !WIRED:關鍵在於「泡沫過後留下了什麼」

經濟學家 Brent Goldfarb 與 David Kirsch 在研究 58 個科技泡沫後,總結出四個判斷指標。


巨大的不確定性:ChatGPT 推出後,幾乎所有公司都宣稱「必須做 AI」。但 AI 能否盈利?模型是搜尋替代品、辦公工具,還是未來大腦?成本能否下降?能源和顯卡依賴能否解決?方向不明確卻情緒高漲,是每次科技泡沫的起點。

大量「純概念股」:一批專注 AI 模型、算力與雲基礎設施的公司快速崛起:輝達 (NVDA-US) 、OpenAI(未上市但估值飆升)、CoreWeave(CRWV-US) 、Perplexity。這些企業的估值完全取決於「AI 將改變一切」的未來故事。

新手投資者涌入:類似 2000 年納斯達克泡沫,散戶透過 Robinhood (HOOD-US) 等平台大量買入輝達、微軟 (MSFT-US)、Google(GOOGL-US) 及科技 ETF。2024 年,輝達成為散戶買入最多的股票。

無法抗拒的宿命論敘事:AI 發布會常見的宣稱:「AI 會治癒癌症」「AI 將自動化所有工作」「AI 將開啟 AGI 時代」。這種「未來一定會發生,現在越貴越要買」的敘事,正是泡沫情緒核心。

《WIRED》評估,AI 在泡沫四項指標中全滿分 8/8,為滿分泡沫。

AI 更像航空泡沫,而非網路泡沫

文章指出,AI 的類比對象可能不是網路,而是 1920 年代航空泡沫。共通特徵包括:

  • 技術規模巨大、敘事強烈
  • 投資者瘋狂投入
  • 商業模式不明確
  • 產業鏈重、成本高
  • 涉及國家間競爭

航空泡沫破裂後,股票一度暴跌 96%,但最終航空產業改變了世界。值得注意的是,AI 也具備相似特徵:

  • 巨大算力需求(GPU V.S. 飛機引擎)
  • 能源與體高度依賴
  • 商業模式尚未明朗
  • 國家間技術競爭激烈
  • 故事吸引力極高

換言之,AI 並非小泡沫,而是一種「文明級泡沫」。

泡沫破裂是「篩子」,非災難

不過,文章也指出,泡沫本身並非壞事,但問題在於:

  • 壓抑理性投資
  • 巨頭企業不敢停步
  • 創業者誤以為一切皆可能
  • 散戶可能損失慘重

電力、航空、網路、手機、區塊鏈等歷史經驗顯示,泡沫破裂後,真正價值才浮現:

  • 淘汰:不需要大型語言模型卻硬做大型語言模型的公司、偽需求、無商業模式模型創業、過度營銷的假 AI 產品
  • 留存:真正能跑通業務的 AI 自動化公司、企業級深度集成模型、更高效、便宜的 AI 基礎建設、產業 AI、製造 AI、機器人 AI,以及模型應用標準化工具鏈

泡沫破裂,標誌著行業進入「真實價值時代」。

我們目前處於哪個階段?

根據《WIRED》 的分析,AI 當前狀態可理解為:2000 年網路泡沫前夕 + 1928 年航空泡沫高峰的融合階段

這代表,估值仍可能持續上漲;商業模式落地速度趕不上估值膨脹,且資金鏈、成本、能源、監管等問題交疊時,泡沫可能突然破裂。

不過,關鍵不在於泡沫何時破,而在於:泡沫破裂後,你能否站穩。

無論 WIRED、學界研究,還是科技史經驗,都一致認為 AI 是典型的滿分泡沫,但重要的是:泡沫結束時,技術才真正落地。例如:

  • 電力泡沫後 → 現代工業誕生
  • 航空泡沫後 → 全球航運網絡誕生
  • 網路泡沫後 → 移動網路與雲時代誕生

AI 泡沫破裂後,也將迎來技術真正落地的時代。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