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凍產協議告吹 油價大跌7% 恐釀金融市場波動 拖累全球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19 08:06

卡達代表在協議告吹後接受記者提問。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產油國協商凍結原油產量的努力17日受挫,沙烏地阿拉伯及俄羅斯等18個產油國代表聚首卡達多哈,討論凍產協議,但由於各國拒絕讓步,最終未能達成共識,復會無期,意味短期內產油國減產無望。事件重創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信譽,消息拖累國際油價昨(18)日一度大跌近7%,紐約及布蘭特期油昨晚分別報每桶38.59及41.3美元,跌4.39及4.18%。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匯豐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范力民警告,油價低迷損害投資信心,造成金融市場波動,能源業資本支出減少,恐進一步拖累全球經濟。國際油價前年中起一瀉不止,今年初一度跌穿每桶30美元。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卡達及委內瑞拉今年2月達成協議,同意只要其他產油國跟隨,便會凍結原油產量於今年1月的水平。

伊朗一直表明會增產原油,直至恢復到西方實施制裁前的水平,拒絕承諾凍產,但也同意與產油國合作,原本更計劃派出石油部長贊加內參與多哈會議。不過伊朗在會前多番變卦,先是決定改派較低級官員,最後更索性退出會議。

消息指出,沙國在會議前突然要求協議納入伊朗,是伊朗退出的主因,有沙國官員明言若伊朗拒絕凍產,沙國也不會支持。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部分與會代表質疑沙國早知伊朗不會合作,為何還要出席會議。報導引述另一消息指,沙國原本希望伊朗可以在會議中途讓步,例如承諾在稍後設定產量上限,俄羅斯和委內瑞拉原本也以為伊朗會讓步,結果各方均大失預算。

卡達能源及工業大臣薩達會後稱,各國仍然需時磋商,但未有為下次會議訂下日期。《金融時報》引述消息指,除非各國能達成協議,否則沙特無意再召開會議。

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Alexander Novak)對未能達成協議感到意外,他認為伊朗並非談判失敗的主因,批評部分OPEC成員國突然提出額外要求。他又表示伊朗不是談判破裂的原因,暗示沙國是罪魁。該國駐OPEC代表稱談判會繼續,但需時協調沙國及伊朗的立場,形容問題非常複雜。伊拉克表明對會議結果失望,憂慮油價受拖累,據報部分海灣國家對沙國同樣不滿,認為沙特早知伊朗立場,不應臨門一刻才「轉軚」。

沙國與伊朗近期交惡,摩根士丹利直指事件反映OPEC成員國間關係惡劣,由於沙國曾威脅增產,原油產量可能上升。

不過高盛分析師認為,協議破裂長遠有利油價,供求的再平衡過程可繼續進行。油價下跌了一年半,非OPEC國家的產量才開始下降,跡象顯示原油需求復蘇,反映油市正邁向新的平衡局面,一旦油價因凍產協議急升,反而刺激原油產量再次上升,最終將損害油價。高盛昨估計,紐約期油次季在每桶35美元水平,至年底升至每桶45美元,明年則升至每桶58美元。

香港《明報》綜合報導,部分分析認為,沙國副王儲與石油部長Ali al Naimi陷入權鬥,原主導石油政策的al Naimi權力受到挑戰。伊朗和伊拉克在本月頭兩周的日產量,加起來較3月均值增加逾100萬桶,給了沙國拒絕凍產的理據。

周日流傳的凍產協議修訂版,要求「所有油組成員國和主要原油出口國一致同意」凍產。分析認為,沙國始終憂慮會損失市場份額,恐油價隨協議上升反而刺激對手的產量。熟知沙國石油政策的消息人士稱,除非確定可達成催升油價的協議,否則沙國無意召開新一輪部長會議。油組下次會議將在6月。

沙國和俄羅斯在2014年8月油價下跌趨勢顯現後仍維持較高產量,以抗衡美國頁巖油確保市場份額。然而油價一蹶不振令沙國及俄羅斯財政緊張,開始考慮出售國企股份及私有化問題。直到1月國際油價跌破每桶30美元,兩國開始釋出凍產的信號。市場憧憬凍產,國際油價自2月中止跌回升,油價上周曾升至每桶43美元水平。

主要產油國凍產談判失敗,導致原油期貨價格急跌,加上熊本縣地震對製造業零件供應的影響給企業未來的業績蒙上陰影,擴大了利空因素。避險情緒再次升溫,日元升至接近18個月高位,美元兌日元曾跌破108關口,出口板塊領跌。日經指數昨收市大跌572點,收報16275點,跌幅為3.4%。澳元兌美元曾跌1.7%,跌穿0.76水平;加元兌美元跌0.7%,俄羅斯盧布跌2%,馬來西亞令吉跌0.6%。期金升穿每盎司1240美元。

鉅亨號貼文

看更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