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美股評論:激進投資者到底為了誰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亞蘭茲(Brett Arends)撰文指出,其實,激進派投資人的行動並不能為相關企業,甚至為自己的股東帶來多大好處,歸根結底,他們為的是自己。

以下即亞蘭茲的評論文章全文:


某公司現在是走投無路了。他們的股票價格持續下跌了若幹年,他們的品牌讓人提起就想打哈欠,他們的運營效率大成問題,他們的管理層問題重重,他們的利潤逐年縮水,他們的資配置更是暴殄天物……

於是乎,你一天早上醒來,得知對沖基金行業的哥斯拉先生,一位超級大購買了這家公司5%的股票,宣稱要推動一場全面的變革。他,這支股票的價格原本應該比現在高五倍才對。

這一消息甫一面世,股價便上漲了10%之多。可是,10%又算得了什麼呢?如果哥斯拉先生判斷正確,那將來大錢還有的賺呢。那麼,我們是否該買進這支股票呢?哥斯拉先生的 判斷,又是不是真的正確呢?

現在讓我們深呼吸,仔細審視眼前的一切。最近,一份新的,非常細緻的研究報告出爐了,這一報告針對的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這些情況,而結論是,雖然哥斯拉先生們信誓旦旦地宣稱要幫助股東釋放出價值,但是他們的諾言根本一錢不值。

全球著名的策略公司,也是我出道之地的麥肯錫近期推出了這份關於積極投資人的報告,而題目就叫做《准備!大塊頭大膽量激進派來襲》。

麥肯錫搜集到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年時間當中,所謂激進派投資基金總計對上市公司發起了超過700場這樣的攻勢,平均每年大約240場,平均每個工作日就有一次。

研究指出,這一頻率較之十年前翻升了一倍。

單單從理論上來,這些行動應該視為好事。激進派投資人大規模吃進一支表現低於平均水準的股票,想要推動管理層進行積極的變革,怎麼不是好事呢?比如伊坎(Carl Icahn)之於eBay,比如阿克曼(Bill Ackman)之於傑西潘尼……

激進派投資人行動背后的理念在於,管理層主要的考慮是在於保住自己的飯碗,常常表現得麻木,沒有意願,或者沒用能力去推動重大的,必需的,但同時又會帶來痛苦的變革。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立場堅定的外來者以低價位大量買進股票,就可以迫使這些管理者真正認真開始行使自己的職能。理論上來,當管理層真正開始負起責任,或遲或早,股票價格是會上漲的,而勇敢的投資者也會因此得到回報。

那麼,這種理論是否真的能夠照進現實?麥肯錫給出的直觀答案是,可以。他們研究了近十年時間當中大約400起這樣的行動,以確定企業在對沖基金經理人們發起這樣的行動之前表現如何,以及這樣的行動之后會交出怎樣的答卷。“整體而言,股東們是得到了好處。”麥肯錫的專家們寫道,在這大約400起案例當中,“激進主義行動平均而言確實扭轉了目標公司股價的下跌勢頭,至少在三十六個月的周期內為股東們創造了不菲的回報。”

不過,問題也恰恰就在這裏。研究報告的細節講述了一些截然不同的故事。

在激進派股東發起攻勢之后的第一年,“超越表現”的中值其實只有5%。這裏所的超越表現,是指相應企業股東報酬率相對於其競爭對手超越的部分。

可是,到了第二年和第三年,根本就沒有所謂超越的表現了。

總之,從頭到尾,就只有這5%。

當我們繼續研讀這報告,就會發現,哪怕是這點積極影響,其實也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不是與競爭對手,而是與大盤,比如標準普爾500指數比較,則這所謂超越表現,至多也不過只是那麼一兩個百分點而已。更要命的是,這點回報還一般只能發生在那些較大的企業身上,比如營收至少也要越過10億美元的門檻。

至於那些營收不到10億美元的公司,事實是,未來一年的股東報酬率本質上還不如大盤。

對了,還有一點是必須明確的,我們在這裏談論的都是中值或者平均數字,而具體情況則不一而足,在多數情況下,這些股票的表現都不如市場指數。

當然,這消息也不能完全解讀為壞消息。這樣的激進派行動之后,繼而往往都會發生股票價格走勢的變化。整體而言,在哥斯拉先生入場之前,股票價格都是在下跌的。在這之后,股價走勢一般都會問到下來,哪怕不能超越大盤。

只不過,所謂“在這之后”和“因此”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對此,我們可以做出兩種解釋,一種是,股票價格之所以不再下跌,是因為哥斯拉先生出手的緣故,而另外一種解釋則是,哥斯拉先生之所以會出手,是因為他判斷股票已經到了將要停止下跌的時候。

那麼,既然這些激進派的行動不會生巨大的回報,你或許會感到奇怪——那為什麼這樣的事情還會不斷髮生?這裏可就有故事了。麥肯錫發現,那些捲入這種行動的基金,都會因為相關的報導而吸引大量的眼球,併進而吸引大量的投資。“他們會獲得超過其他普通對沖基金的資增長速度,會獲得更多傳統投資者的青睞。”麥肯錫的報告如是。

換言之,你完全可以將這些行動理解為營銷。為什麼不呢?正如我多次看到的那樣,對沖基金的最大受益者既不是投資者,也不是經濟本身,而是那些經理人們。他們獲取可觀的費用,對於他們而言,這是一種旱澇保收的機制。

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每個人本質上來都是在推銷什麼東西,無論其是否承認。你醫生的生意歸根結底不是治病,而是出售醫療服務;你律師的生意歸根結底不是解決法律問題,而是出手法律服務,等等等等……對沖基金經理人的生意也不是讓自己的投資者或者自己投資的公司發財,而是銷售對沖基金管理服務。(子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