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
專家觀點
【美中關稅戰停火】在上週末的瑞士日內瓦的經貿會談中,美中兩國達成共識,美暫停對中國輸美進口關稅從 145% 降回 30%,而中國則是對美輸中國的商品關稅從 125% 降至 10%,維持 90 天讓雙方有談判溝通的時間,而從消息傳出之後,也帶動全球股市都有所反彈,不過在這一週反彈的不僅是科技股,若以我每天幫大家整理的台股早報中,有一檔重要的國際大廠也在漲幅較大的行列當中,那就是以星航運 (ZIM-US),最近一週股價上漲 26%,而以星是全球第九大的貨櫃航商,股價走強當然有利於整體貨櫃航商的股價走強註: TEU 20 呎貨櫃 反映的是航商的運力,資料日期 2025.05.16【貨櫃三雄首季獲利公告】而在這個禮拜二貨櫃三雄也都公告了首季的獲利,基本上除了陽明 (2609-TW) 較去年第一季下滑之外,長榮 (2603-TW) 與萬海 (2615-TW) 都較去年同期成長,當然這也是因為對等關稅實施前全球搶運所帶動的成長,而目前因為美中關稅暫停的關係,搶運潮會再一次帶動,而這樣的搶運潮也的確反映在報價上,根據德魯里世界貨櫃指數來看,本週綜合指數上漲 8%,每 40 呎貨櫃 2233 美元,雖比 2021 年 9 月疫情期間峰直低 78%,但卻比疫情前的平均值 1420 美元高出 57%,而其中上海到紐約的運費上漲 19% 達 4350 美元,上海到洛杉磯的運費也上漲 16% 到 3136 美元,成為這波貨櫃指數上漲的主因,且德魯里預計未來一週跨太平洋現貨運價會持續上漲,而既然本波行情的起漲是從以星航運來帶動,是否續漲就看以星的股價表現,統計到今日長榮上漲 23.46%、陽明上漲 16.99% 以及萬海上漲 28%,但因獲利成長上陽明表現較差,操作的主軸就應以長榮、萬海為主,這兩檔的個股漲幅都跟以星差不多,追蹤以星股價是否續漲即可,我也會在我的 line@持續更新以星航運的股價表現。
台股新聞
上海航交所今 (16) 日公告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 (SCFI),較上周反彈 134.22 點至 1479.39 點,主要因美國線運價狂飆,美西線和美東線漲幅在 20-30% 左右,貨攬業者表示,由於美中關稅戰暫時休兵,旺季較預期來得更早。
台股新聞
台股今 (13) 日漲 200 點,三大法人買超 189.5 億元,其中,外資再買 151 億元、連 8 買,今日主要買超貨櫃三雄共 5.8 萬張、以及多檔金融股,賣超則以群創 3 萬張最多。外資今日買超貨櫃三雄陽明 (2609-TW)3.93 萬張、長榮 (2603-TW)1.58 萬張、萬海 (2910-TW)2910 張;電子股則以南亞科 (2408-TW)2.28 萬張、台積電 (2330-TW)6730 張等較多。
台股新聞
貨櫃三雄今 (13) 日公布第一季財報,長榮 (2603-TW) 和萬海 (2615-TW) 獲利年增幅分別達 57%、88%,其中,長榮更是連續 4 個季度一季賺超過 1 個股本,展望後市,海運業者樂觀看,美中貿易戰暫時停火,中國重啟對美出貨的貨載量值得期待。
專家觀點
美國第一季 GDP,果然如我 4/30 節目預測,出現負成長,這可能是經濟衰退打響的第一槍。但造成的主因,是貿易逆差增加所致,因為關稅問題,提前大舉進貨,也可能是短期因素。Meta、微軟的財報,開出來表現都不錯,AI 資本支出沒熄火,但可預見的在 2026,AI 伺服器成長速度 一定會有所減緩,AI 軍備的高速成長,暫時難回到從前了。
台股新聞
貨攬業者透露,海運市場並未出現關稅豁免期的搶艙潮,甚至因貨主高度觀望,被取消的亞洲至北美運力約 20%,衝擊今 (21) 日貨櫃三雄股價走弱,萬海 (2615-TW) 跌逾 4%,陽明 (2609-TW) 和長榮 (2603-TW) 也跌逾 3%,是盤面上最弱的族群,盤中航運股成交比重逾 8.5%。
專家觀點
【量縮無礙下週反彈延續】在連續兩天的下跌之後,今台股出現小幅反彈,不過量能卻是僅次於 4/7 的波段次低量,但相較於 4/7 是賣不掉,今天的低量不免讓市場擔心是否再度出現新低量新低價,不過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今晚是耶穌受難日歐美股市休市,加上週末市場不想持有太多部位,才造成大幅度的量縮,而接下來就看半導體關稅公告後是否打出第二隻腳,但在此之前行情會有持續反彈像 2 萬點挑戰的機會。
專家觀點
台積電 (2330-TW) 法說報喜,打破結親英特爾傳聞,2025 年資本支出,仍在 380-420 億美元。關稅有不確定性,但客戶需求沒鬆動,AI 需求仍強勁,未來 AI 股,仍將佔據一席之地。只是較難複製,前 2 年快速飆漲行情,AI 股在未來波動會比較放緩。
台股新聞
貨櫃航商陽明 (2609-TW) 今 (17) 日召開董事會,通過全資子公司鴻明船舶貨攬公司續租高雄港第 70 號貨櫃碼頭 20 年,同時,也通過汰舊並新造貨櫃一批,以因應業務需求並提升服務品質。高雄港是陽明布建全球運輸服務網絡重要轉運母港,自 1980 年起即開始經營高雄港第 70 號貨櫃碼頭,藉由該碼頭鄰近市區的地理位置、便捷的國道交通和海運相關倉儲、堆場、貨櫃拖車等上下游供應鏈服務整合優勢,搭配現行第六貨櫃中心第 108-111 號碼頭,以雙碼頭作業維持全球航線轉運調派的營運彈性。
台股新聞
上海航交所今 (11) 日公告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 (SCFI),呈現連 2 周上揚,較上周微增 1.9 點至 1394.68 點,漲幅 0.14%,其中,歐洲航線運價止穩,但美國線走跌;不過,貨攬業者預告,美國對中國以外的對等關稅政策延後 90 天實施,但後續不確定性仍高,在美中關稅衝突下,可預知東南亞的出貨下周後將爆艙。
台股新聞
貨櫃三雄陸續公布 3 月合併營收,長榮 (2603-TW)、陽明 (2609-TW) 均來到波段低點,反映農曆春節後市場需求放緩、運價下跌,不過,萬海 (2615-TW) 逆勢較上月成長,顯示亞洲區間航線的運輸相對長程線熱絡。長榮 3 月合併營收為 335.17 億元,月減 2.09%,年增 11.29%,為去年 6 月以來單月低點,第一季合併營收 1099.99 億元,年增 24.1%。
台股新聞
針對今 (8) 日陽明 (2609-TW) 總部大樓有同仁墜樓,並傳言涉及職場霸凌,陽明聲明,對職場霸凌採零容忍政策,針對本次事件是否涉及職場不法侵害,已依程序啟動調查機制。陽明說明,總公司大樓今日不幸發生同仁墜樓事故,雖緊急通報消防單位救護,同仁仍不幸身故,對此深感遺憾與痛心。
台股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周四 (3 日) 公布關稅細節,將對台灣課 32% 的關稅;金管會周一 (31 日) 同意台新金與新光金以換股方式進行合併,將更名為「台新新光金控」;陽明周一召開法說會,指出海運市況逐漸明朗,今年北美線長約價將優於去年,以下為本周大事回顧: 〈美對等關稅〉川普宣布對台課徵 32% 關稅 半導體獲暫時豁免美國總統川普今 (3) 日正式宣布對等關稅政策,針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貿易夥伴祭出「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其中,台灣產品將面臨高達 32% 的進口關稅,不過,根據會後資料,半導體並不在本次對等關稅範圍內,其他不受關稅影響的產品包括銅、藥品與木材等。
台股新聞
貨櫃航商陽明 (2609-TW) 今 (31) 日召開法說會時表示,今年北美線長約價會簽的比去年好,第二季市況趨於明朗,貨量已較第一季樂觀,不過,下半年仍充滿變數。紅海危機未解,使航商持續繞行好望角,侵蝕部分運力供給,陽明表示,在沒有百分百確定安全前,不會恢復通過紅海。
台股新聞
外電報導葉門胡塞組織宣布將再對經過紅海的以色列相關船舶攻擊,紅海危機不僅無解,甚至再度升溫,貨櫃航商陽明 (2609-TW) 傳出,開國內海運業漲價第一槍,平均漲幅上看 6 成,貨攬業者證實、並看好這次漲成功的機率大。市場傳出,陽明發通知予客戶,4 月 1 日調漲遠東 - 北美線運價,每 40 呎櫃漲 2000 美元,4 月 15 日也力拚再漲 2000 美元,以目前運價計算,漲幅上看 6 成。
貨櫃三雄今 (10) 日公布 2 月業績,均呈現月減、年增態勢,反映 2 月天數較短,適逢農曆春節連假之後貨量也減低,再加上市場即期運價下滑;展望後市,由於正處海運聯盟重組船舶調度的過渡時期,加上北歐港口因極端天氣惡化影響,部分港口嚴重擁堵、等待時間拉長,法人認為,運價可望逐步見到支撐。
專家觀點
最近 3 周,美股殺的又急又兇,而導致其重挫的原因,除了經濟數據不佳外,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正是 -- 川先生上任後的政策反覆!川先生一下子要對加拿大、墨西哥課稅,一下子又延後;原本在俄烏戰爭立場趨於俄羅斯,上周五川先生又考慮對俄羅斯實施「大規模銀行制裁、貿易制裁與關稅」,直到雙方達成停火與最終和平協議。
專家觀點
【董事會開會高峰、股息殖利率成護身符?】本週台股雖僅有一天呈現上漲,行情操作的難度也明顯升高,而此時若要穩中求勝,可回歸到一個方向,那就是董事會帶動的高殖利率行情,從去年開始主管機關規定若上市櫃公司要招開通過財報的董事會,必須要在公開資訊觀測站提前公告,而多數的公司在董事會中不僅是通過去年的年報,大多數也會一併通過今年度的股利政策,而有高殖利率的個股就有利股價抗跌轉強。
專家觀點
台積電 (2330-TW)2 個月來股價震盪甚至越跌越低,但還是不能否認,台積電從 2023 年的不到 500 元漲到今年最高 1160 元,是 2 倍以上的漲幅,本身就已不算低位階的股票。像鴻海(2317-TW) 從 2024 年 3 月的 100 元漲到最高 234 元,也是 2 倍以上漲幅。
台股新聞
貨櫃航商陽明 (2609-TW) 今 (25) 日宣布,與臺北醫學大學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簽署三方「數位健康照護計畫」產學合作意向書,整合醫療科技、海洋健康和產業資源,將正式展開智慧醫療和海洋健康照護領域的深度合作,共同開發符合船員需求的數位健康照護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