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訂單
美國製造業 8 月連續第六個月陷入萎縮,顯示工廠活動持續承壓,但同時也出現部分回暖跡象,包括新訂單轉為擴張,以及人工智慧 (AI) 相關投資支撐部分產業。不同調查數據凸顯製造業景氣矛盾,未來走勢仍不明朗。美國 8 月 ISM 製造業指數細項:新訂單指數報 51.4,前值 47.1 生產指數報 47.8,前值 51.4 僱傭指數報 43.8,前值 43.4 供應商交貨指數報 51.3,前值 49.3 存貨指數報 49.4,前值 48.9 客戶端存貨指數報 44.6,前值 45.7 價格指數報 63.7,前值 64.8 未完成訂單指數報 44.7,前值 46.8 出口訂單指數報 47.6,前值 46.1 原物料進口指數報 46.0,前值 47.6 圖:ISMISM 與標普數據分歧 新訂單回升但生產放緩供應管理協會 (ISM) 周二 (2 日) 公布 8 月製造業指數報 48.7,高於 7 月的 48,但仍低於榮枯線 50,連續六個月處於萎縮。
美股雷達
綜合外媒周五 (8/1) 報導,美國 7 月製造業活動持續萎縮,供應管理協會 (ISM) 製造業指數降至 48,創 9 個月來最大萎縮,低於市場預期的 49.5 並連續 5 個月低於 50 榮枯線。此外,隨著新關稅影響擴散,製造業就業指數跌至 43.4,為 2020 年 7 月以來最低水準,顯示企業在需求疲軟與成本壓力下加速裁員。
美股雷達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 (ISM) 周二 (7/1) 公布最新數據顯示,6 月製造業指數小幅升至 49.0,較前月回升 0.5 點,為今年 2 月以來高點,優於市場預期的 48.8,但仍低於 50 榮枯線,顯示製造業活動連續第四個月萎縮。儘管 6 月生產活動回升,但包括關稅與原物料漲價在內的成本壓力未見緩解,同月投入價格指數升至 2022 年 6 月以來高點,反映企業持續將成本轉嫁至客戶。
其他
最新數據顯示,南韓造船業上月在新接訂單量的表現超越中國位居第一,表現較去年 12 月有明顯改善,南韓去年 12 月在全球新接訂單量的佔比僅 6%,最大競爭對手中國則是 82%。英國航運諮詢機構克拉克森研究今 (7) 日表示,南韓造船業 1 月共獲得 13 艘新船訂單,共計 90 萬修正總噸(CGTs),佔全球總量 146 萬修正總噸的 62%,中國造船廠上月則位居第二,共獲 21 艘新船訂單,共計 27 萬 CGTs,佔全球總量的 19%。
美股雷達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 (ISM) 周三 (5 日) 公布數據顯示,1 月服務業活動擴張速度放緩,當月非製造業指數降至 52.8,遠低市場預期的 54.2,也不及小幅下修後前值 54;其中一項衡量訂單的指標降至 7 個月低點,表明美國經濟中最大部分略微失去動力,不過有助抑制物價上漲。
美股雷達
調查顯示,日本 10 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 (PMI) 初值跌至 49,9 月為 49.7,連續 4 個月處於 50 以下,讀數低於 50 表示出現收縮。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在應對日益嚴重的安全醜聞之際,生產中斷為日本製造業帶來了愈來愈大的阻力。